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8147766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0年4月高三语文模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串讲)开学大串讲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主要包括客观型筛选题和主观型筛选题

2、。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考向一 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态美学蔡 毅“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

3、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大自然和自然之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冲昏头脑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

4、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而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

5、生命本性的立场上,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以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也并没有任意宰割剥夺天地万物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角度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

6、一样去爱天地万物。(选自生态美学与环保使命,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C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要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的思想主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

7、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通过对繁杂的信息材料进行比较甄别,来检验选项正确与否。C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2自然段。作者在该自然段中分别阐述了老子的“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思想与庄子的“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思想,这整合为“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的思想主张”是正确的,但该选项中的“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

8、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家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开展的“破四旧”活动,更是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在此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顽固的“传统”,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承受着其被批判的命运。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和“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

9、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

10、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而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从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教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运动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

11、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然存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与近一个世纪前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原文有删改)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B现在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

12、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新发展儒学的思想和主张。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在该自然段中阐述了老子的理念在制定环保政策时时常发挥作用,但“政治儒学”,还只停留在倡导的阶段,而选项中却表述为“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这其实犯了将未然当成已然的错误。考向二 主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什么是公德?什么是私德?

13、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相对的,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非常注重让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上,都很用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乃

14、至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而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

15、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也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尊严。他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而是表现出高尚的职业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的选择,是单数第一人称的我的选择。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

16、源。这样一种私德,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因此私德的起源被看作现代的开端。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