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45356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7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城市网络交通(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一章 绪论1.1问题的提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湖北同全国一样,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增收缓慢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而究其深层原因,都与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镇化水平低这一突出矛盾有关。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特有的服务性和规模性,要求城镇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和依托。省内一些地区之所以欠发达,也多是因为城镇功能不强,形不成生产要素集聚效应,难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人多地少”、“城镇短缺”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或“两栖”于城乡,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

2、长。而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农民购买力偏低,势必造成内需不足。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为缓解上述矛盾开辟新的出路。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区域经济。城镇化是带动市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现代以来,一个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首先从该国沿海地区开始,然后沿着内河向内地延伸,同时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成了一个普遍规律。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

3、区率先开放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了人口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镇,进而形成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也要看到,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所扩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6%,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3%、38%。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城镇化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发展大城市的道路还是走重点发展中小城镇的道路的争论仍在

4、进行。然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资源量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人口,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1.3国外研究概况鉴于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特殊形态,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理论的渊源,所以此处就为区域经济的概况。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

5、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都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

6、始这方面的工作。 在如何发展区域经济问题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理论:(1)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2)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

7、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

8、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3)增长极理论 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4)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该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

9、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5)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

10、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1.4研究思路与方法1.41研究思路本文共有三章,总体论文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框架,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第二章,关于城镇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了研究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第三章,个案分析,收集湖北省1+

11、8城市圈的各项数据,利用前面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考察9个城市,确立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1.42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辩证统一法本文主要阐述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寻求二者辩证统一的出路所在。(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比较全面的了解情况下进行了规范性分析,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分析。(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1+8城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第二章 运用的各种计量模型理论2.

12、1城镇化水平测度将一般的城镇化进程与我国较为特殊的城镇化进程相比较,会发现我国较为特殊的城镇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进程复杂得多,因此城镇化率不能简单的由城镇化率=计算得来,而需要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第一、二和三产业状况以及地理人口环境等其它因素综合考虑,参照梁普明、严琴芳等的研究成果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修正建立了以下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综合城镇化水平X城镇化适宜指数城镇人均住房人口密度城镇化初始动力指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后续动力指数人均GDP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质量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全社会电力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城镇化

13、率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为各指标的权数。其它字母代表的内容如图所示。此外,这里的城镇化率是指狭义的城镇化率,即城镇化率= 。2.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城市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状况也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主要用到主成分析方法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2.2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主成分指标主成分指标主要构成指标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Y)的指标体系投入产出指标高新技术增加值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制度因素指标

14、邮电业务总收入外贸依存度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各指标的计算如下: 这里的、为各指标的权数。2.22数据的处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以上两项测度的计算过程中,由于各指标的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得难以直接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用标准化记分评价法,即用指标的标准分数作为指标记分的评价方法。设某个指标为,其标准分数为,则(为第个指标的平均值,为第个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分数一般在-55之间变动,可以将各指标压在同一数量级上来。标准分数有时为正数,有时为负数,由于指标为负数不符合人们的习惯,可以进行变换: ,所以0,100,最后根据各指标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进算综合评价值。设指标对

15、应的权重为,则综合评价值为。2.3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来解释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影响程度有多大,所以适宜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定量分析。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数量经济学中估计理论和方法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根据关系的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近似的表达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回归方程。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就可以得出结论。(1)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为人均GDP,X为城镇化水平,a,b为待定参数,u为随机扰动项)。(2)模型参数的估计就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说,目前最常用的是OLS(最小二乘法)、ML(最大或然法)两种OLS方法,利用公式 求出参数a,b的估计值,就得出回归法方程。ML方法,利用公式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