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14089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乐陵高中政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自学案新人教必修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习目标1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学法 举例法 归纳法 自学自测案自学(见同步训练)自测1 世界文化中,最能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的是建筑艺术民族节日语言文字文化遗产A B C D2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诉说着一年的快乐,忘掉一年的烦恼,这说明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

2、情感的集中表达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3 2016年8月27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竹编)比赛等11个国家级竹编项目60余位艺人参赛,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是因为,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A B C D4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图腾,而且也代表着吉祥,至贵到至善,它在清朝被用来当作国徽,寓意国运昌盛,万民归心。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一种不祥之物。造成东西方这种民族文化差异的因素是A各国之间的文化水平高

3、低不同 B各民族间所处的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C 各民族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同D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5 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享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这主要表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优劣之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文化有差异的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在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的地位是不同的A B C D 自研自悟案有位哲人说的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华满园

4、; 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自练自提案自练1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

5、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2 感恩节虽然是个“西洋节”,但其中蕴含的 感恩精神,则是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精神。其实,“感恩”是无论“东西”的。这一事例表明A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B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正逐步消失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感情的表达是相同的D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重视,比如韩国、越南也同中国一样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个国家的春节习俗却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A B C D 自提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