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4025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政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承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竹约剐、环境友好型丰|:会,促进经济发胰j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创新能力。第一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资源利用

2、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 低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 A翻一番10 % B翻两番20 C翻两番30 % D翻一番20 2 荀子日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朱熹在盂子集注中指出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运用和改造( ) A与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 B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C必须以自然界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D-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是要人为抑制经济增长。这告诉我

3、们 (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组成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 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一一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 的团环式流程。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A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7“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目前

4、,我国已引 入“绿色GDP”的概念,这意味着 ( )A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BGDP已不再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C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8我国很多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低端,产业素质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 低廉的劳动成本和大量的资源消耗赢得市场,获取的利润极其微薄。一些行业通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了一时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创新,往往又陷入落后境地,不断 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处理好吸收、消化和创新的关系 B初级产品没有市场 C引进技术会削弱自主创新能力黔警必须用高科技产品代替初级产品9昔日的北大荒曾经是“棒

5、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 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组织了几十万人开荒种地每年产粮70亿公斤。可短短的 几十年后,大自然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的“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现在人们不得不退耕还林。这一过程说明 ( ) A人们改造自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B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C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真理才能得到检验 D任何认识都无真理性可言 10党和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哲学上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是因为 ( ) A科学理论对

6、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c全局对局部具有统率作用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以 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 GDP”。这说明 (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人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2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日本政府提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欧盟各国给自己定下 了远大目标,要建设“知识化的欧洲”;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7、。这表明( ) A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即发展经济和科技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发展经济和科技 D世界各国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力争使自己成为经济大国 13我国正在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力争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8、信息化 B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D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15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经过科技人员 的努力,乙醇汽油技术日趋成熟。乙醇汽油是由小麦、玉米和汽油等原料按一定比 例加工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燃料。乙醇汽油的问世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C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创造规律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第二卷【非选择题)三、简答题 16我国能源和资源的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却很低。 例如,我国

9、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 林面积01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人均原油可采储量 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898吨,分别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125、45、50。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四、辨析题 17材料: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 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 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五、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10、,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1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表1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和创造的价值与世界比较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我国消耗的资源占世界的比重 美国 德法 日本 原油 铁矿石 水泥 煤 43 77 115 74 27 40 3l 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 4表2我国科技投入与世界比较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 中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日本和韩国 135 2 16 1:O078 l:51:8 注:高水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1)表1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问题?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

11、)表2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问题?结合表2,说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表1所反映的问题。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阐述如何有效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C 7。C 8A 9C 10C二、不定项选择题 11AC 12B 13AC 14ABCD 15ABD三、简答题 16(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 (2)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四、辨析题 17(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想以自 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 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五、论述题18(1)表1反映了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资源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消耗的资源占世界比重大,而GDP在世界所占比重偏低,这说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种状况不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表2反映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