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13814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政治6高考母题精解精析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13高考政治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1年高考试题】1(2012高考福建卷31)表3是某地不同群体对所喜爱的文化活动的选择情况群体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听戏曲、打太极拳看电视、阅读书报上网、听音乐某班同学分配表中信息后提出下列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A倡导高雅文化,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B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C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D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2(2012高考福建卷32)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

2、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3(2012高考江苏卷23)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A.满足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2012高考江苏卷24)2012年4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

3、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这件事情表明诚信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5(2012高考福建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三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

4、程度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10分)(要求: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6(2012高考浙江卷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

5、面貌焕然一新。(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7(2012高考北京卷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4分) 8(2012高考山东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

6、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2011年高考试题】1.(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 解析 选A。“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明显错误,故排除BD;“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题目中没有涉及,故排除CD。“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

7、一张王牌”反映了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故选A。2.(2011福建)“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A【解析】“双百”人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说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烧越旺,选项A合乎题干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D项说法错误。在当代中国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排除。3(2011江苏)历史上。东北

8、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 B. C. D.4(2011天津 )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

9、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解析 C。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6(2011福建)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

10、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7(2011江苏)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

11、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答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解析:从文化生活角度阐释“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都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2010年高考试题】1、(2010年高考天津卷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

12、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3、(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 C. D.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的选项。4、(2010年高考江苏卷23)

13、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 B. C. D. 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

14、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6、(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

15、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2009年高考试题】59(2009福建文综32)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