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3190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8年1月)1 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类型指标内涵通用标准专业目标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要求质量评价内部评价社会评价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师资队伍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师发展支持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产学研结合学生发展招生就业学生指导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质量控制专业补充标准各专业的特殊要求2 通用标准内涵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

2、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包括: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

3、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8具有国际视

4、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22 质量评价 221 内部评价应建立适宜的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校内评价。定期收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数据;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的结果必须用于本专业的改进。学校、教师、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222 社会评价社会评价较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主要包括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舆论对该专业的反映,就业单位、学生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评价。具有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23 课程体系2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目标,一般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工

5、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232 实践环节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23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

6、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对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考核应有企业专家参与。24 师资队伍241 师资数量与结构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42 教师发展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25 支持条件251 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252 教学设施教室、实

7、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253 图书资料具备满足教学科研所必须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254 产学研结合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工程实践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较好的作用。26 学生发展261 招生能够保证较多数量与较高质量的生源。262 就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263

8、 学生指导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的执行落实。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27 管理制度271 教学管理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估及时更新。272 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的结果;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3 专业补充标准机械类专业1 适用范围本认证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

9、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等。类似名称的专业如: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等。2 专业教育组成机械类专业教育组成应包含相应的学科领域和学时要求。2. 1 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程等不同课程。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两者总计最少为45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200学时。2. 2 工程类:工程类包含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二部分。2. 2. 1 工程科学类工程科学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

10、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2. 2. 2 工程设计与实践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应包含: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

11、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粉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化工装置设计、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CAD/CAE/CAM基础、管理科学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设计与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2. 2. 3 工程类总体要求工程类专业教学还必须要包

12、含必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内容。支持学生在假期中到工程单位去实习或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专业工程师的作用和职责、工程师注册等实际问题。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两者总计最少100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350学时。2. 3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环境、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外语、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情报交流等。人文和社会科学不少于400学时。3 课程认证标准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 适用范围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 课程体系2. 1 课程设置 本专业认证课程设置包括下列五类课程体系:人文及

13、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体系;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2. 1. 1 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体系(至少42学分)(1)数学 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2)物理 包括:力学、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3)化学 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等。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有机化学主要包括: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

14、,有机含氮、含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等。物理化学主要包括: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上述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重组课程内容。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除基础性实验外,还包括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学生自选实验。2. 1. 2 工程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工程基础体系除包括“共同要求”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等内容外,还应开设化工环保与安全等课程,以使学生学习化工

15、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213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本部分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12门特色课程。(1)化工热力学 主要内容为流体的PVT关系、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等。(2)化工原理 本课程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各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计算及设备。(3)化学反应工程 本课程应覆盖典型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如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模型及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以及混合程度对反应的影响;气固相催化反应器。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课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