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研究_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

上传人:NU****AN 文档编号:128124929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项目研究_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题项目研究_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项目研究_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项目研究_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拓农村市场,加快重庆农村经济发展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及对开拓重庆农村市场具体措施的思考重庆是一个农村面积大,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特殊的新型直辖市,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重轻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村经济繁荣就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振兴。一、开拓重庆农村市场的必要性(一)重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直辖后的重庆有3000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0.91%。农村市场的消费群体庞大,其作用不可低估。以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例,目前重庆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较低,绝大多数商品在农村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据农口部门测算,在“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对部份大件耐用商品会有如下消费需求:

2、电视机116.7万台、冰箱3.7万台、洗衣机4万台、汽车3.1万辆、农用车5.9万辆、摩托车2.8万辆、组合家具269.2万套,由此可见消费潜力可观。同时,农村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的需求排序仍为建房、教育、生产资料投资等,分别将以每年9.5%、6.3%、4.1%的速度增长,其对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著。(二)启动农村市场将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重庆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大城市、大农村的城市特色,决定了农村市场潜力的开发对重庆经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农民收入与农民购买力实现程度和GDP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重庆市农民收入每增加1元将拉动重庆市GDP值3.746元的增

3、长;重庆市农民生活消费每增加1%,重庆市的GDP将增加3.13%。由此可知重庆市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对重庆市的GDP的增长具有相当强劲的促进作用。重庆市农村市场的开拓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重庆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当年或来年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额、生产消费额,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贡献都相应的较大,农民购买力实现的程度也较高,GDP的增长速度也加快。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是研究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经济问题的重要指标。显然,这与其人口数量是极不相称的。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9.3

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近10,超过“十五”年均增长目标,位居西部城市第一位。其中由农村居民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以上,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有了较大提高。(五)劳动者素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影响加大问卷调查显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农户,收入水平高,收入增长快。原因主要是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农户更偏重于传统种养业,而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户能较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另外,农民的文化程度还直接影响农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文化程度越高,支出越大,消费水平越高,更注重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资。三、重庆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大

5、城市下的大农村,这是重庆直辖市的特殊市情,2400万农村人口富裕起来,重庆才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直辖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上,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思路,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农村大市场,使重庆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景象。(一)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收入是实现消费的基本和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支出。要增加农村消费,首先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1、着力建立劳工输出的服务体系,发展打工经济目前重庆农民收入仍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要来源,但外出务工收入已逐渐

6、成为更重要的来源渠道,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其年均增幅快于农民年总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少,外出务工既可修复重庆人口与农村土地、资源的紧张关系,还可通过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资源的结合,提高农工综合素质。这些农工将来返回本地时既完成了资本积累,又带回了先进技术和理念,必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快捷又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如位于渝东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县,从20世纪80年代末即着手构筑剩余劳动力就业管理网络,与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输出关系,同时开展权益保障跟踪服务,实行外出农民持卡务工,有组织、有计划、有保护地向市外输出民工。近年来,向外输

7、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万人,一年挣回纯收入十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倍多。同时该县又在工商、税务、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谋求发展,至2001年共兴办学校、私营企业、养殖场等数百家。2、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民收入增加直辖后的重庆呈现由显著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重庆市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重庆按照“改造提高第一产业,壮大优化第

8、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集中力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促进农民增收。从1998年开始,市里直接抓了46个规模较大、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粮食、畜牧、水产结构调整项目,使农业的产业结构得以明显的优化,粮经作物的比例由直辖前的80:20调为2001年的75:24。粮食、蔬菜、油料等主要种植业产品的优质品率达到了35%以上。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解决重庆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的关键。直辖后,重庆不断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并取得了成效。2001年,全市全面启动了百万亩天然香料、百万亩优质中药材、百万亩笋竹等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使我市初步形成了城市郊区以设施农

9、业、花卉、奶业为主,三峡库区以柑橘、榨菜为主,丘陵坝区以优质粮油、生猪、蚕桑为主,中低山区以香桂、草食牲畜、烟草、林竹药茶为主的区域经济格局。在产业化生产中,引导发展了蔬菜营销协会、水果营销协会等一大批中介组织,通过其桥梁作用,畅通购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如1998年11月建立的以商业行为运作的中介组织重庆市蔬菜营销协会,把贩运户们组织起来,较为规范地贩销蔬菜基地的菜,并定期向基地的菜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同时,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进入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化。目前,全市已发展起各类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550家,其中农业部确定的龙头企

10、业有6家,市级重点企业有60家。这些龙头企业共实施了58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全部投产后年实现产值可在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农业的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500多家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176万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增收。3、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2000年,重庆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争取,精心部署,先期在永川、垫江、铜梁和丰都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一年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铜梁县巴川镇通过税费改革,2000年农民负担平均减少了24.03%。4、创

11、立重庆市农产品系列品牌,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带动农民增收目前,重庆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已在基地建设、品种调整等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如蔬菜、水果、优质粮油,在量上已有了占领本地市场的基础。为了巩固和加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重庆市开始注重做好品牌文章,通过品牌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包装制造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从而拓展农民收入的空间。比如,“渝津橙”是江津县近些年来培育出的一个品牌,前两年其优质畅销的消息经中央和重庆市的一些媒介报道后,江津趁势打出了这一品牌,不仅其果子销得红火,连果苗也成了长江柑橘一带的抢手货,江津这个老柑橘基地因而又呈现出希望,农民的收入逐

12、年提高。再如,北碚区的5种优质早熟梨品种在2001年“全国优质早熟梨品种鉴评暨技术信息交流会”上跻身国优后,开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形式,在北碚区农村发展起来,并向周边的区县、甚至西南地区辐射,拉动了一方经济,造福了一方百姓。5、全面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在重庆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更好地促进了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信用联社就发动下辖各级联社、信用社开展进村入户式的支农工作调查,了解广大农户的需求,以便进一步改进信用社的金融服务。针对农民们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各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向全市230多万户持有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农民承诺,提供“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服务。同时,信用社通过实施“信用工程”,使“借贷还钱,到期归还”正成为农村的新风尚。2002年17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已通过“信用工程”向农民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7.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5.6亿元,这些资金使农民有条件大力发展效益较好、上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增强了偿还贷款的能力。另外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拓宽农村市场,重庆农村信用社还大力支持农民培养子女,改造住房,换代家电,更新生产工具和交通、通讯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