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研究_高校德育建设

上传人:NU****AN 文档编号:12812492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项目研究_高校德育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题项目研究_高校德育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项目研究_高校德育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项目研究_高校德育建设(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德育建设构筑高校的道德精神大厦 论高校德育建设摘 要:1、关于德育建设的几个指导思想问题。该部分主要是关于德育建设的几个认识性问题,其目的主要是指出德育整个指导思想。没解决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就似没有航向的船,永不到岸。2、关于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现实的思考。本部分先是对什么是符合我们宏伟目标的内容进行探索,然后对当前的德育的现状及大学生的道德能力进行分析。其目的:一是指明什么是我们德育的内容;二是用目标与现实的反差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不知道什么是我们所需的德育内容,德育只能陷入形式主义,于是摆在我们面前是永远也建不起来的道德矮房子。3、关于德育的突破口选择。我们既然不要矮房子,既然要重铸道

2、德精神的大厦,就不得不去寻求德育的突破口,该部分正是对此做出论述。本部分主张在解决社会性的道德问题以公正原则为突破口,在偏重于个人的修身养德上,以人的认知为突破口。4、关于高校的德育的基本思路。该部分实际上是对前三部分进行了总结,对德育的原则,德育的观念,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环节等进行了概括,提出“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作为高校德育建设的基本思路,并把之形象化为“两根支柱,一个根基”的道德精神大厦建设的基本框架。关键词:德育建设;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现实思考;突破口;基本思路1 德育建设的指导思想探讨1.1 德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你教我学”教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括有意识教育、无意识教

3、育及伦理学的建设有意识教育最常见形式便是“两课”教育正面灌输。无意识教育包括其他学科的渗透、校园文化氛围、社会实践、学校的各项有关于学生的工作、教育者形象等。有意识教育我们很重视,但重视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说做得好,无意识教育很重要,但在德育中,常常被忽视,或者根本就不把之当成德育中一个概念。德育不只是对道德的规范,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包括道德伦理学建设。伦理学建设重点在培养人思维方式,即教人智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将终身受用无穷。现在我们进行德育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互联网以不可阻挡的威力,在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各种电台、电视网

4、布全球。这一切决定我们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完成自身文化的更新换代。因为即使我们不主动去引进外来的思想文化,但就经济、技术本身就已经包涵了文化的渗透,而且,假如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只能在封闭的体系中“完善”,经不起外来文化的挑战,那么除了证明它的软弱无力还能说明什么呢?假如一个民族文化不善于吸收外来文化,那么它又是如何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呢?既然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德育,那么立足点应放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善于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去把握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在纷繁复杂的开放环境中辨别是非,识别真假,才能比较正确地对待,选择各种意

5、识、观念、道德和文化从而坚定对真理的追求。那种靠封闭的办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永远也不能适应现代化,更不能适应世界和未来,这对一个正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民族来说是可悲的。1.2 德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促使德育内涵延伸正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一样,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是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即主文化。主文化对该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形成和选择根本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也就是平常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最大。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是从主文化以及它的各个方面如规范文化,审美文化,认知文化等从中寻找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尺度。主文化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现存的社会秩

6、序。一个社会的主文化受到挑战或削弱,社会就会陷入失落状态。许多社会成员就会有失落感,觉得无所适从,轻则引起社会不安,重则引起动荡甚至动乱。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正是担负起重构主文化的神圣职责。因此它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概念。从西方伦理学发展看该概念:自本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为应对诸如战争、迫害、贫困、社会不公正、人口过剩、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的严峻的挑战,西方伦理学家开始了由时兴半个世纪之久的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的回归,其突出表现是包括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企业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法伦理学乃至核战略伦理学、宇宙伦理学等一大批应用伦理学在内的学科群的崛起。该

7、学科群着眼于对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堕胎、安乐死、人工受精、广告、死刑等)的伦理分析,通过应用某种道德理论为社会价值定向,来寻求对付道德难题的社会对策。西方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得伦理学不断地延伸,形成不同的科目,即道德的内容在扩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面对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所做的便是以足够的远见,抓住时机丰富我们的德育的内容。1.3 德育不是简单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负起社会发展内驱力重要任务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德育看作是构筑思想文化一种特殊的形式的话,对于思想文化的全面反思及探求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在中国近代史

8、上可寻找到有力的佐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企图把希望寄托在军械制造和西洋技术上,然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矛头引向政治,而这两次政治变革的失败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去思索隐藏在经济政治之后的深层原因,于是,以反封建、反传统,倡导“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了。没有观念上更新,“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变成无源之水,也没有了中国以后的壮丽的革命事业。历史发展的第二次螺旋则发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国际社会高速发展的外部压力包围及的内部危机冲击下,中国终于将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获得巨大的成就,而其前夕正是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观念上交锋,因

9、此邓小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构筑当代中国精神的灵魂工程师。没有这一精神,就没有现在进步的中国。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经济现代化的阻力常常来自政治体制方面,于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及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改革的中心热点。而政治体制的改革的提出和进行又遇到了重重的阻力,阻力正来自于深层落后的思想文化。历史在向人们揭示了这样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依赖人的现代化,而人的观念现代化则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英格尔斯在研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坎坷道路后指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过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化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引进先进技术和民主制

10、度,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国家的行列。因此德育就是负起铸造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任务,承担起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功能职责。德育应不断地反思,它是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我们认为其符合科学的东西未必就是最科学,也许还有许多被忽略因素,及不确定因素。我们所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中的“实践”便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思。这之所以重要,看一下历史便可明白,过去把忠于毛泽东作为最大德,而且把之作为德育目标,不苟同毛的观点的人便视为无德,这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足可以摧残别人性命的工具。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这正是忠君封建思想,这肯定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前面说到,德育要适

11、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指出德育围绕着现代化这个目标去开展,不是把德育工作机械地理解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解说词,而是研究由于重心的转移,究竟会引起人们心理上、思想上的哪些改变?这种经济力量会对社会意识形态带来什么影响,提出什么挑战?会给人的价值观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何消极的影响等等。只有按照唯物史观去认识和去把握这些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开展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找到其应有的位置。1.4 德育必须建立双向反馈系统德育要获得长久生命力就必需观念更新,它不是上级对下级教育,没有绝对的权威。本着道德精神,以发展的目光,受教育者有权利维护及发展道德观。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其不符合其身份的言行负责,同时

12、德育工作者也因为其出色的德育工作而受到尊重 。但是向哪里反馈呢?用什么去评判呢?显然不能让德育工作者去给自己打分,这样保障道德实践的部门就有必要建立。由于该部门负责对一些道德问题做出判断,有类似于法庭的功能,笔者索性把它称为道德“法庭”。有的政治辅导员在组建学生会时,耍假民主手段,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的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态度粗暴;有的台上一个样,台下另个样等,还有一些服务性部门的服务质量差,一些学生工作部门的办事拖拖拉拉(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拿到道德“法庭”上来谈。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就意味允许这些现象存在。我们一方面在建设道德大厦,另一方面又在破坏之,呈现在我们面

13、前的是一座永远也建不起来的破烂不堪的矮房子。显然建立双向反馈系统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公识,但是一个双向系统容易蜕变成单向灌输,因为如果受教育者的反馈对德育工作者来说没有反应怎么办呢?为了克服一个双向系统的弊端,在两者中间加上一个道德“法庭”(如下图所示)。这样就有三个反馈系统,有利于克服一个双向系统的弊端,三个系统归根到底是为了1反馈系统的正常,有效地运转。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法庭”要存在的理由。道德法庭 2 3 A德育工作者 1 B 受教育者单就德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当A向强于B向时,就容易变成单向,单向的弊端不仅无法对自己的工作效果做出认识,以便对自己下一个行为做出正确选择,而且一方面使得

14、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不思考,不探索,可以讲空话,讲假话,可以板起面孔训人,凭自己手中的权力卡人,其结果势必损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和威信,失去其应有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使得青年按照固定的模式起行动,也不需思考,不需探索,于是则逐渐习惯处于在耐心等待,听候上级的指示的被动状态,不善于从自身所处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一种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感,其结果是失去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道德法庭的功能不只是调节受教育与德育工作者的关系,它适用凡是能产生道德关系的地方。它的出现将促进德育工作,改进学校的各项学生工作,提高学校服务性部门的服务水平等。总之它的宗旨是确保道德精神一如既往

15、地贯彻下去。2 德育内容选择与现实的思考什么是符合我们目标的德育内容呢?不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再好的德育的方法技巧都只是如空中楼阁,再多的经验之谈只是流于形式。我们不干没有效益的投资,早一点意识到总比视而不见好。笔者以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德育建设的几个指导思想为出发点,对符合我们目标的德育内容做了如下的阐述。2.1 德育第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把我国长期封闭的国门骤然打开。近二十年来,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各方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们久遭禁锢的“原欲”在法制还未健全的市场经济的激荡下突然爆发。所有这一切的合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剧烈震荡,对原有的伦理文化、道德理念的冲击尤其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同社会发展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许多人未经正确疏导,却因长期压抑而积累着的原始欲望,在社会转型之际以极大的强度迸发出来,冲毁了原有的道德堤坝,使原有道德在大众行为层面几乎不起作用,以至全社会出现了价值真空和道德真空,造就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可塑期,他们在这些现象面前,不知所措,迷茫甚至绝望。一方面他们努力进取争取以后有一个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无学无术的人仅凭借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一方面他们意欲在这充满诱惑的社会中留下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社会上竞争是那么残酷,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