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教后反思[最全最新文字版].pdf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2811618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6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教后反思[最全最新文字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教后反思[最全最新文字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教后反思[最全最新文字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教后反思[最全最新文字版].pdf(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9 页 教科版 科学 五年级下册 教学反思 目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反思 4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反思 5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6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反思 9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9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11 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反思 11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反思 12 传热比赛 教学反思 13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学反思 13 时间在流逝 教学反思 14 太阳钟 教学反思 15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反思 15 我的水钟 教学反思 16 机械摆钟 教学反

2、思 17 摆的研究 教学反思 18 做一个钟摆 教学反思 19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反思 21 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反思 2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反思 22 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反思 23 北极星 不动 的秘密 教学反思 25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反思 26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反思 27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反思 28 第 2 页 共 29 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 第五单元第一课 在本次活动中 我首先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 把学生 拉 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 极大地引发学生探 究的欲望 让学生感觉到 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大大

3、增加了学 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 发现新的现象 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 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 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习惯 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 我设计 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 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 根据 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 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 断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 轻重有关 大的物体会怎样 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 实验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 轻重有关吗 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 验证 汇报时 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并让学生对比

4、结果 学生得出 物体的沉浮跟大小 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 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 轻重的关系 控制一组变量 轻重 研究大 小 控制一组变量 大小 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 轻重一样的物体 沉浮跟大 小有关 在的容易浮 小的容易沉 大小一样的物体 沉浮跟轻重有关 轻的容 易浮 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 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 第二个活动又 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 渐进地展开 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 这个活动的 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简入繁 层层深入 体现了教学 的层次性 达到了抓住重点

5、突破难点之成效 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 合作 交流的学习方式 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 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 大小 轻重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合作意识 以及尊重证据 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 经历了 发现 否定 再否 定 再发现 这样一个不断冲突 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而达到了科学 第 3 页 共 29 页 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 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 比如语 言不够简洁 精彩 板书不够整洁规范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 不够精彩 还 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 有些急于求成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 地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

6、次活动 我也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要带领学 生进行生动 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 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 力 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 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 下功夫 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不断的磨练自己 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上节课 忽悠了学生一把 觉得挺过瘾 不过 也为这节课埋下了隐患 你 问什么隐患 这不是明摆着吗 上次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 而 沉浮 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课重要就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出尔反尔 得 不怕 咱是谁 咱是肩负着科技兴国的科学教师 别的没有 有的是办法 师 还记得上节课的学习吧 物体的沉浮

7、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生 没有 师 老师这里有四个圆柱体 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不过是用不同的材料做 成的 分别是用 铁 铝 塑料和木头 谁能来辨认一下 让个别学生辨认四个圆柱体 并对它们的轻重进行排列 随机在黑板上板书 和简画 铁块和铝块的轻重是比较好区别的 可是塑料和木头谁轻谁重就不是那 么容易区别了 学生提出要用天平 晕 这节课研究的是沉浮而不是质量 当然 不能在这个环节浪费时间 我告诉学生不要着急 等一下把它们分在水中 就有 办法区别 该让这些圆柱体下水了吧 没 还有个重要的事没做呢 先让学生回答几个 问题 这四个圆柱体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把这四个圆柱体放入水中谁沉谁浮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8、 在学生的回答后板书物体沉浮和轻重的关系 并完成作业本 第一个表格中的部分内容 放 很简单 铁块和铝块沉 塑料和木头浮 仔细看一下 木头和塑料相比 落出水面的部分比较多 说明木头最轻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 4 页 共 29 页 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估计同学们很难找到这样一组形状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 没事 学具袋 里有一个沉浮子 类似胶囊 和三颗小弹珠 我们用它们再来做做这个实验 空 的沉浮子放水中 浮的 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一颗小弹珠 浮的 在沉浮子里面放 入两颗小弹珠 还是浮的 不过大部分在水中 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小弹珠 沉了 分析一下吧 在这个实验中 沉浮子的

9、体积不变 重量改变后沉浮的状态 也发生了变化 说明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既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一定的关系 那和大小呢 是不是也有关系 我们 再来做第二个实验 书上提示用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 但是这个器材不 是那样好找的 我还是用刚才用过的学具沉浮子 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弹珠 盖紧 沉的 把沉浮子的两个部分拉开一点 体积变大 还是沉的 再拉开 沉 不过竖立起来了 当差不多拉到最大限度的 时候 终于浮了 分析 在这个实验中 物体重量不变 改变的是物体的体积 沉浮状态也发生了改变 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体积大小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再利用课件讨论一下潜水艇的原理 最后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大小

10、一样的物 体 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轻重一样的物体 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潜水艇 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反思 安排了两个实验操作活动 活动一 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 它的重 量没有变 体积没有变 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 这个实验活动涉 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 并从测量的数据 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 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 浮的排开的水量大 即浸 第 5 页 共 29 页 入水中的体积大 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可在实 际操

11、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 有些小组得出的数据是沉的排开的水量比浮的 排开的水量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让测得这样数据的小组重新测量 我发现 第一 这些小组的橡皮泥放进水中有一部分就化了 当他们再用这块橡皮泥做实 验时 橡皮泥的重量已经发生变化了 第二 每次把橡皮泥取出 有一部分水会 被带出来 这就影响下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 用来测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 不是很精确 学生读出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 以上因素都会得出不科学的数据 造一艘小船 教学反思在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以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 浮之后 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小船 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 在学生认 识物体的排水量的基础上 动手自己

12、制造一艘小船 对此 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 极 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 选择材料 学生们所选择的材料 都是人才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 例如 泡沫塑料 饮料瓶 硬纸板 一次性筷子 等等 应有尽有 2 想象丰富 船型各异 有竹筏 木筏 帆船 货船 军舰等等 囊括了 各种船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一艘小船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 培养 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前一课 孩子们明白了浮力测量的方法 了解到了物体 上浮 所 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 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 拍开水的 体积越小

13、所受的浮力越小 然而 孩子们一定有个疑问 那么那些本来就下沉的 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 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 现这个问题 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问完这个问题后 我就观 察他们的反应 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 第 6 页 共 29 页 受水的浮力的 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 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 的浮力的 于是我就问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 的 孩子们的判断 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 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 如果能说 出判断依据 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 即使自己是蒙的 或者是从了 众 听一 下别人的

14、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 有的说不 管是什么物体 都是受水的浮力的 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 发言看 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 表面的 不确定的 所以这节课最大 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 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 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 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 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 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的 另外 在今天的课上 我又一次重申 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 安静地思考 安静地倾听 安静地讨论 孩子们也很配合 互相监督着 提醒着 课堂的秩序 保持得不错 我表扬了他们 也希望在以后

15、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这是五年级的一堂科学课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 我认 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 地思考和总结当中 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 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 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 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回顾前后教 学 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 着眼细节 体验 新课标 给科学探究 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 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 的沉或浮 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 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 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

16、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 如何利用每一步 教学 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 我却没有考虑 落实进去 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 你争我夺 场面虽 热闹 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 深入思考 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 第 7 页 共 29 页 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 认 真地阅读 寻找解决的方法 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 科学技能 科学方法 科学过程 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 于是 我就 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 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 另一杯是否 是盐水 的教学设计 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 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 说说 就过去了 后来我发觉 这一步 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 法 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 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 变化 让学生经过讨论 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 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 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 晒 再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