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09236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政治二轮复习二十九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导学案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专题:生活与哲学专题二十九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高考考点: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二、课前自主探究: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形成哲学。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4.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5.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 6.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就会取得成功。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8.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

2、证唯物主义的观点。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1.“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2.右图漫画“好大的手笔!”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

3、的统一 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A. B. C. D.3.“知”与“智”是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智慧便无从谈起;没有相应的智慧,知识再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哲学是“智慧之学”,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该: A.用哲学取代其他的具体知识 B.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C.坚持哲学对具体知识的指导 D.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4.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有自然科学前提,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

4、,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A. B. C. D.5.我国古代许多哲人探讨过“形与神”“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先存在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C.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D.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6.1976年最早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治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上

5、述材料说明: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B. C. D.7.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这种观点: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元素 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A. B. C. D.8.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吕氏春秋自知

6、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9.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10.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

7、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这种唯物主义学说: 否定了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肯定了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肯定了环境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前提,否定了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起着决定作用 A.B.C.D.三、课堂合作探究:全面把握哲学的基本派别两大派别基本观点基本形态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一切

8、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为唯一的实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四、课堂限时练习: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们生活中的小故事表达出某种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这告诉我们: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给人以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要

9、善于抓重点 A. B. C. D.2.心理学上有一种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观点体现了: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A. B. C. D.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

10、心主义的分歧 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A. B. C. D.4.科学界曾认为,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最小的、不可分的基本粒子。毛泽东根据辩证法观点,在1955年提出“基本粒子”必定是无限可分的观点。之后物理学家发现了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夸克粒子。这一事例说明: A.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不断发展C.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 D.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5.在我国,红色因喜庆而被人喜爱。但最近有传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等一概不能用,红色属火,穿红色会进一步破坏五行平衡。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传言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

11、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6.近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提取造血干细胞的最佳位置,停留在骨末端的骨小梁区域(trabecular bone area, TBA)中的人造血干细胞表现出最好的再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能力。这说明: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意识能发现和创造规律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B. C. D.7“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这句名言旨在说明: A.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B.只有解释了世界,才会更好地改造世界C.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没有意义D.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

12、界而不是解释世界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句名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 A.科学的哲学理论真正反映时代主旋律 B.正确的哲学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任何哲学家都是绝对真理的发现者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0.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