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09222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姜堰溱潼中学高二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考点解读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的观点和 的观点考点二:联系的含义A联系就是 以及 之间的 、 和相互作用。学以致用:判断: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2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考点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一)联系普遍性原理世界上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求我们用 的观点看问题。注意:联

2、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学以致用:1.据有关统计,城市交通拥堵至少有13是由司机、骑车人和行人违章造成的。从哲学角度说,反映了 A部分决定整体 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C部分之间的无序损害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D运动是绝对的2. 下列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多样性 D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

3、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 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学以致用:在广东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这说明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的哲学思维是( ) 坚持从经验出发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 B C D(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 联系。内部

4、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 联系等。(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学以致用: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考点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B(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 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作用。部分的

5、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树立 观念,立足 ,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上的最优目标。同时重视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学以致用:1.判断:所有事物的整体功能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

6、能得到最大发挥3. 2009年6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青海湖裸鲤是极为珍贵的高原鱼种,在湖区生物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河流萎缩及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青海省从2002年开始实施放流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8年,共向青海湖放流裸鲤种苗4100万尾。经科学探测,由于实施“封湖育鱼”和放流活动,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实现大幅回升,已从2002年的约2500吨增长到去2008年底的2.43万吨,增长近10倍。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青海省的上述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考点五

7、:发展的实质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学以致用:1.划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的新旧C力量的强弱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促进事物的质变 D一种事物取代另一种事物考点六: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的统一。(2)方法论: 学以致用:从摇把电话、拨盘电话到数字键盘电话,从功能单一的“大哥大”到可以视频通话的3G手机。通讯工具的进步说明(

8、 )A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考点七: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 是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方法论: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 ,促成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学以致用:1.判断:量变都能引起质变()2.选择(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包含的哲学依据是() 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的事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

9、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 B. C. D.(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根本性质没变,质变根本性质变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下列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反映的原理不同的是 (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牵一发而动全身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4)下列没有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是 ( )A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唇亡齿寒3.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市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

10、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考点八: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的观点考点九:矛盾就是对立统一B(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其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 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

11、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学以致用:1.漫画你敢吗?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斗争D矛盾双方相互否定2.2011年3月19日深夜,随着法国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境内的多处目标进行空袭,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法、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一些国家对这种军事行动持谨慎态度或公开批评。

12、从辩证法角度看,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应( )A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B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 C和而不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D矛盾激化时把握斗争性,矛盾缓和时把握统一性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取措。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某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考点十:矛盾的普遍性A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