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08569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晋中和诚中学高二政治第六次周练11.2 .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试题(11.2)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姓名 班级 考号 1、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般说来,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体现着一个家庭的家教家风。你在学校的表现,你展示给别人的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文化是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B.C.D.2自古至今我国人民的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喜欢用红色来衬托,桃红又见一年春,捎来的是姹紫嫣红喜庆和谐。逢年过节,挂红灯笼、

2、贴红对联;结婚新娘,穿红衣服、蒙红盖头,喜悦的心情也就从这红色中散发了出来。这体现了:A.大众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是主旋律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且富有民族特色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稳定性的特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A.B.C.D.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

3、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使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做到不失本色A.B.C.D.52018年8月31日,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新疆作为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自“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各国多元文化在此进一步交往,更是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中国亚欧博览会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

4、方面的合作交流。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博览会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B.C.D.6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以相互转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A.B.C.D.7.“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中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

5、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五媒体”就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8“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

6、感A.B.C.D.92018年11月5日开幕的进博会,汇集了来自各国的科技成果,突出了低碳化、数字化等新一轮科技发展热点,展示人类对历史和未来的最新探索,将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材料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A.B.C.D.102018年,随着首批运营商启动移动通信5G技术部署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无人机等多个万亿规模的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也将随之崛起。这表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

7、的重要因素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更高水平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B.C.D.11.2018年7月22-23日,重庆市合川区政府举办第三届钓鱼城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挖掘和提炼钓鱼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本届钓鱼城旅游休闲文化节将助力推动钓鱼城遗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助推钓鱼城遗址申遗,提升钓鱼城遗址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促进合川与国际国内间的文化交流。钓鱼城遗址申遗: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示世界文化包容性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升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A.B.C.D.122018年1月5日,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发布典礼在

8、上海的中国故事基地枫泾举行。讲好中国故事,是消融“语言壁垒”和“文化隔膜”的重要方式,是把中国故事背后的“道”讲清楚,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爱听、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睦相处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B.C.D.13.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9、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递、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A.B.C.D.14“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A.B.C.D.15“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这启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营养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10、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固守传统文化的基因,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A.B.C.D.162018年9月2日,第十八届亚运会闭幕式在印尼雅加达举行。杭州用8分钟惊艳了世界。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曲调中,舞者们如古画中的江南仕女般翩翩起舞,荷叶、玉笛、琵琶、飞檐、灯笼、窗权、青瓷,充满了江南风韵与中国气息。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杭州风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B.C.D.172018年9月30日

11、,大汉雄风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徐州博物馆文物107组189件,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兵马俑、精美绝伦的彩绘歌舞俑及晶莹剔透的玉器等。分为“地下宫殿灵魂居所”、“宫室百官制同京师”、“楚汉雄兵锐兵强阵”、“国力充盈盛世繁华”、“永生之梦事死如生”等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A.B.C.D.18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

12、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B.C.D.19“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借鉴外来文化应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文化融合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B.C.D.20.“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首乡愁,寄托了台湾作家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