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048770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生态建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建筑 对建筑可持续性的探讨 姓名:班级:学号: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通过对生态建筑提出背景及相关专业领域发展动态的认识,简析生态学与建筑的关系,并就生态设计原则对建筑师的要求理解更深层次的生态化设计,最后结合实例分析,完成对生态建筑的初步认识。关键词:1生态建筑;2可持续发展;3建筑设计一.社会背景人类自从进入蒸汽时代以来,文明的发展飞速、迅猛,而随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人类不禁思考如何才能长久地发展。对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展1.发展有极限有极限认为“世界末日”是客观存在的,应该采取控制增长的手段,而不是等到面临困

2、境时再依靠技术的创新。2.发展无极限认为技术足以解决环境问题,应该对生物圈和人类的适应能力充满信心。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在面临需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在初始阶段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侧重于保护和保存地球现有的生态资源,另外一种侧重于寻求技术的解决。如果借用西默尔的观点,前者具有“乡村类型”倾向,而后者则具有“城市类型”倾向。3.二者共性:都是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建筑设计研究,例如都考虑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基本设计问题。4.二者个性:(1)实现设计目的的手段不同:前者倾向

3、于利用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适宜技术强调合理地利用地方性材料等,从而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体现建筑设计的地域特点,以理论研究为重点。(2)后者则倾向于利用高新技术,强调提高各种技术的使用效率,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利用,重视“少费多用”思想的体现,以设计者的设计实践为主。二.概念解释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几个要点: 1.建立整体生态

4、建筑观:首先,通过设计者和生态学家的认识,深入比较建筑系统概念和生态特点;其次,进一步分析建筑系统自身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建筑系统作为更大范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周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指出整体生态建筑观的三个主要内容:a、建筑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b、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影响;c、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同样影响着建筑设计。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2. 确定生态系统结构框架:依据整体生态建筑观,这一框架有三个组成部分:适合于时间因

5、素影响的组成部分;适合于空间因素影响的组成部分;适合于资源有限性影响的组成部分。 ZHUSHI14:后面讲座将有详细展开。3.建立生物气候缓冲层:在生态系统结构框架的限定下,通过生物气候缓冲层建立起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物质材料的注重生态建筑的形式因素。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分为三个层面:聚落空间、建筑实体和建筑细部。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不仅仅要在大的方向上把握好生态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更要在细节上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细则: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

6、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资源浪费以及建材浪费。坚持绿色设计的宗旨使用者(人)的需要优先于硬件(如建筑)被建造系统的恰当选址强调被动式系统优先于主动式系统强调建筑的“表”(即立面)优先于“里”着力设计作为第五立面的屋顶景观风与自然通风的考虑强调竖向景观的降温于生态效用过渡空间或空中庭院的创造重视材料、能源使用的生态学方法及其对空间的影响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建筑行业,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1) 我们所做的任

7、何一件小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 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将这些影响最小化。(2) 任何能够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的设计行为,都是绝对有益的行为。(3) 应该避免使用氟氯碳化合物和卤化物,不鼓励使用氟氯碳氢化合物。(4) 应该尽可能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避免轻易抛弃废弃物.(5) 只要可能,避免使用已经确定会造成危害的物质,像石棉、铅和六六六等。(6) 严格遵守相应的健康和安全法规,以免对使用者造成不利影响。(7) 建筑的物理舒适标准应该仔细评价,并以促进使用者的健康和保证建筑运作能耗最少为准则。(8) 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三.实例分析米那亚大厦,马来西亚简介:1.

8、 建筑师:杨经文2. 建成日期: 1992年8月3. 地点:马来西亚4. 建造费用: 590万英镑5. 主要特征: 30层(163米)高圆柱体塔楼 6. 气候区:亚热带主要(生态)设计特征:1. 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2. 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3.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4. 每层 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5. 所有楼 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6. 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

9、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 和自然采光7. 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8. 中庭 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渡空间9. 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10. 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a.天然和人工照明:反射和半反射的薄板和天窗将允许阳光在冬天透射入房间,而在夏天则被反射出去,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双面照明和人工照明将以高效灯具和装置为基础,由一个调光系统控制,能根据室内的实际照明需要,并结合天然照明度来调整灯光强度。房间无人时,控制系统将自动关灯。b. HVAC(暖气、通风和空调)系

10、统:舒适的暖气条件由主通风(通过一个置换通风系统)和辐射天花板系统提供。轻质辐射天花板可令冬天气温较高,夏天则较低,从而减少能耗;而且,当房间中人很少或无人时,感应器可调节气流和天花板温度,避免不必要的能耗。c.(气、电、冷)三生系统:煤气发动机是这栋大楼能源系统的核心。它们与发电机结合,生产大部分所需的电能。发动机废热在冬天被用于供暖,夏天则通过吸冷器放冷气,并用于全年的热水生产。和中国其他同等体积的建筑相比,它的设计可以节能70%。四.总结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趋势,实践证明摩天楼较分散式城市布局更具生态上的合理性。生态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

11、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总体布局上,将建筑于道路尽量安排在生态压力最小的位置上。能源利用上强调被动式系统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平面形式以表面积最小为宜,采用方形其空调负荷相对最小,并有利于对太阳能的控制。其服务核以双核布置形式为最佳。将建筑的外墙当作环境的过滤器设计。采用竖向绿化,设置屋顶花园、空中花园,以调节室内外小气候。建筑材料和能源的选择要考虑其再利用的可能性和耗能的大小。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三年的专业学习,已对建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设计中应当结合社会背景和时代趋势,立足生态化设计,不仅要在功能造型上采用新技术、新形势,更要在设计中注入深刻的生

12、态理念,在低碳风行的现今社会为建筑设计探索可持续性的发展方略。参考文献1: 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The Limits to Growth: Potomac. London: Earth Island, 1973.中文译本:丹尼斯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吴良镛教授指出:“就我国情况言,适用技术应当理解为既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中间技术(intermediate technology),以及稍加改进的传统技术”。见: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3、第77页。 康芒纳3. : Commoner B. The Closing Circle: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1. 中译本:巴里康芒纳. 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卡恩4. :Kahn H. The Next 200 Year. London: Abacus, 1978.西蒙5. :朱利安林肯西蒙. 没有极限的增长,黄江南,朱嘉明.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建筑外观,选自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ioclimatic Building Design P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