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2804824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材课程(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周一.走进社会科学1.1社会科学概述 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形成社会科学市中心以人类的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归路的科学。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社会的认识形成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话、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欧洲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是社会科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阐明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第二:揭示社会各种现象发生发展的

2、旋律第三:探索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化 科学活动 第四:研究社会中人的自身状况 新兴科学包括“三论”(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公共关系学 领导学 科科学学 情报学 行为等等。社会科学的作用 第一:社会科学对促进物质和精神产生的作用第二:社会科学在确立人的价值观上的作用第三:社会科学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第四:社会科学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方面的作用1.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学号社会科学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知识第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第二: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第三:课内课外相结合第四:身体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的重要性第一:新时代要求人与自然 社会 他人 和谐

3、相处第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由通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才能够使自己更好的胜任学前教育工作1.3社会科学与生人的价值 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人生目的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活动或者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意识 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是人们为改造客观世界所呀的结果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面 根本态度 人生价值的实现 正确的 积极人生观 所谓的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所谓的

4、人生价值 是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和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可 是人生对满足社会 他人和自身需要所具有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价值目标第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人的素质 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第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条件人的存在方式和使命社会是人的活动本身 也是人有目的的性活动的产物 人在历史性的活动中创造了社会 同时也创造了人本身 人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创造; 社会的交往关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

5、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科学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 人与人的友好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关键 人与社会的融合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内容 人与科学实验的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保障职业高中的学生什么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称为一个道德高上的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自制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自己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4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人格美的内涵 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道德人格、美的人格,它包含了对人格真善美的要求。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的人格,是认识(知)、感情(情)、意志

6、(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而人格没就是健全人格表现出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有较高的认识判断能力,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鱼油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意志坚强,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有效的调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人格美的内涵,是以个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基本(一)自信 一是相信自己肯定具有某种才能;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经;三是坚信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客观事物和环境,即俗话说的“事在人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二)独立自尊独立人格应有以下特点:一是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不符合

7、他人说长道短。二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自己主宰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三是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做人的基本原则。(三)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个性自由常常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当个性自由与社会、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应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均不能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自由的权利,在这方面人人平等。同时,在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时,不能妨碍他人的个性自由。(四)创造与进取(五)顽强的意志意志表现为持久力和忍耐力两个方面。(六)宽容、豁达、幽默宽容、豁达的人格特点,在当代显得更为重要。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风云变幻的市场行情、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元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较大的心理空间

8、和承受能力,缺乏派遣化解消极情绪的有效心理机制,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只有养成健全的人格种种人生难题。(七)自我调控能力强要有刚的一面,又要有柔的一面。(八)强力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格健全者,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在为真理、正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也能得以充分展示。尽管有时需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但总的说来,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人格美的形成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人格最终的形成是外观教育与自身

9、修养相结合的产物。(一) 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群体生活。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经历的三个主要环境。在这三个环境中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和教育,往往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是社会的成员,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的影响。(二) 人格的自我修养除了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还需要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与培养。人格的自我教育要从知、意、情三方面进行。人格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靠间接知识的积累,即读书明理;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实践中直接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意志的磨练是人格自我

10、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两种途径:一是生活的磨炼、二是自己锻炼。情感是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认知和意志如果没有美好情感的配合,就会形成冷酷、自私、专横的人格,使人变成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没人情味的智能机器人。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康、美好的情感。自然、社会、艺术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感,激发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在人格的自我培养中,要主动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会返璞归真的境界与感受;自觉向诚挚、热情、善良的人们靠拢,接受他们的精神熏陶;积极阅读、欣赏人类的优秀艺术品。用美来提升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灵魂。作业:社会科学的内涵?第二周第二单元政治制度史2.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至情操的政

11、治制度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商朝: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军政一切大权。第二,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处。“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秦朝是中卫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又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12、统一文字: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隋朝:281618年唐朝:618907年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 中央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西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与是西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加强尚书令等人权力,以分解相权。到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夺“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权力,气势大权由皇帝总揽。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史 户 礼 兵 邢 共六部 这样 三生六部制的关系本制被确立了 此后 历朝基本用这种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

13、权制度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宋初 实行分封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弟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不就 王国威胁就解除了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汉武帝后期 未为监察的地方 派刺史代表中央出行 到东汉 刺史权力暗中扩大 演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称“州牧” 于是 地方行政区划也变为“州 郡 县 ”三级 隋唐只建州 县两级制 到唐后期 地方军阵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 权力越来越大发 最终导致了唐灭亡北宋初年 宋太祖分解节度使权以收归中央 设文官做知州 管理行政 令牌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悦收 直接上级中央 又派通判监察地方 中央集权加强了元朝在地方实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蒙古贵

14、族担任 行省之下 分别为路 府 州县 管理 行省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在行政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36-1912年一.废丞相 设内阁明清两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太祖于1380年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管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规定 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二.君主专制的顶峰八旗旗主“共治国事”后发展成为仪征王大臣会议 倘熙亲征后中区结构一分为三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方书房 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正时 有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拟写命令 经皇帝审批后 在送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后相

15、集撤销南书房嘿内阁 全国均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2.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 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日本侵华战争人洪秀全 将西方基督教教义 中国思想和农门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从1851到1864年 1853年太平天国天朝田庙制度 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实现平均社会财富 这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想戊戌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康有为 梁启超 同等人 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公商业 文化上学西方等主张 1898年 维新派联合光发动了百日维新 但是由于以慈善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发动了 “戊戌政变”是这场资产阶级改良失败 一. 三民主义二.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明朝专制统治 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