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2804651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

2、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

3、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学情分析: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

4、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教学目标: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学习识字、写字。2.能根据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学难点:懂得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1. 激趣游戏“连连看”:课件左边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个成语,中间是3个故事中的人物,右边3 幅图,请同学们将它们对应连接起来。2.过渡:

5、这些故事我们都读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故事很短,蕴含道理)对,像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的文章,就是寓言。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指名读课题,相机学习“寓”“则”,理解“则”就是“篇”的意思。4.出示亡羊补牢,认读成语,并提出不理解的字。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1.带着疑问,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检查生字读音。第一组:亡 牢指名读。通过观察字形变化:(甲骨文,外框表示“围栏”,里面的图形是“牛”),(金文),(篆文,在牛栏外门口加了一横,表示将牛锁在牛栏里),记住“牢”的字形,

6、并相机理解字义:关牛羊的地方。第二组形声字:圈 钻 叼 坊 悔 此认读“圈”,借助插图理解“圈”的意思:关牛羊的地方。自由读其他字,发现形声字特点。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类整合,检查词语认读,巩固识字。第一组,含有多音字的词“羊圈”。认读词语,指名读出“圈”的另外读音,并组词。男女生对应读出两个不同读音的词。第二组,含有轻声的词“街坊 窟窿”。自由练读,发现“轻声”规律,再指名读。并相机联系生活理解“街坊”。第三组,含有动作的词“钻进去 叼走”。认读词语,通过做动作帮助识记。第四组,含有形声字的词“后悔 从此”。认读词语,强调“后悔”表示人的一种心情,所以是“忄”。三、再读课文,理解题意1.再读

7、课文,尝试理解“亡”的字义。2.交流自己理解的方法,师相机点评。3.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只羊?是一次丢掉的吗?默读课文,划出句子。2.过渡:根据2次丢羊,我们可以快速地将故事划分成2部分,1至3自然段是第一次丢羊,4、5是第2次丢羊。3.读课文1至3自然段,抓住对话,理解第一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1)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句式“因为所以”)(2)街坊看见了,连忙去劝他。课件出示,指名读。随机采访:你觉得街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养羊人的?哪个词看出他着急?你能给“赶紧”换个词吗?街坊还会用

8、怎样的语气劝说呢?(担心)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感叹号)小结: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读好对话。指名再读街坊说的话。(3)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课件出示句子。思考: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指名读养羊人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养羊人说话时的样子,带着动作、神态读。分角色读。4.读课文第4至5自然段,抓住心理活动和动作,理解第二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1)丢了2只羊后,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2)全班交流: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他又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句子

9、对比)读一读这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从“赶紧”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假如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5)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5.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6.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7.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1.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生字,指名读。2.观察六个字的字形、结构特点,指名说。3.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生字“钻

10、、劝”。引导发现同时左右结构,各部件占格比例不同,“钻”基本为等宽等高,“劝”左低右高,尤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4.师范写,生临写。5.书写展示,评价。六、总结全课,引领下文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设计: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第一次 没有修第二次 赶紧修 为时不晚第二课时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1.游戏“看图猜猜猜”:根据看到的图画信息猜成语。(准备“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三幅图,课件采用“聚光灯”的方式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信息猜测成语。)2.过渡:刚才我们猜的这些成语啊,都来自寓言故

11、事。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们知道了什么?4.过渡:看,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5.猜测“揠”的意思,并简述理由。预设1: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知道“揠”是“拔”的意思。教师评价:能借助课外阅读,通过换词理解意思,这个方法好。预设2:学生借助偏旁“扌”猜测出“揠”的意思。教师评价:根据字的偏旁猜测字的意思,真是个好办法!6.围绕“揠”字质疑:为什么揠?怎么揠?揠的结果是什么?7.过渡:看,将这些问题串起来,就能帮助我们读懂故事。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

12、读几遍。2.检查生字读音。第一组:焦 疲 截指名认读;用和熟字“戴、栽、裁”对比的方式,重点认读“截”,并通过读词“半截、一大截”进行巩固字音、字形。第二组:容易读错的字筋 喘指名读;强调“喘气”就是呼吸,要用嘴巴,所以是“口”。3.检查词语读音,巩固识字。课件出示:焦急 喘气 筋疲力尽指名读词,齐读词语。重点强调“筋疲力尽”的读音,“筋、尽”两个前鼻音。三、精读课文,体会寓意(一)学习第一段,理解“拔苗”的原因,感受农夫的“急切”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找出“拔苗”原因的关键词。(1)生交流答案“巴望”。(2)引导学生用“扩词法”

13、的方式理解“巴望”,并读好词语中蕴含的情感。3.这句话中有个词,就能看出他是“眼巴巴地盼望”,能找到吗?(生找出“天天”)4.抓住“天天”,感受“急切”。指名读带有“天天”的句子。过渡语:农夫每天去田里看,的确巴望禾苗长得快些。(2)再指名读。5.抓住“好像”,感受“急切”。过渡语:农夫天天去田里看,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禾苗一点儿也没长。)(1)禾苗真的是一点儿也没长高吗?(长高了,但是长得慢,变化小)你从哪儿看出来?(找出“好像”)为什么长了,农夫看不出来?过渡:是啊,农夫的心太急了,所以看不到禾苗的变化。(2)指导朗读。6.抓住“焦急”,感受“急切”。过渡语:农夫心急到什么程度?(生找出

14、“他焦急地转来转去”)(1)对比句子,课件刷红“焦急”。(2)指2名学生对比读句子。提问:你能说说“焦急”的意思吗?(3)借助“焦”字的字形特点,抓住偏旁“灬”理解字义,顺势理解“焦急”。相机指名读好词语。(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焦急”的表现。对照课文,找找农夫“焦急”的表现,(课件刷红“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指导读好句子。7.表演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白“拔苗”的经过,再次感受农夫的“急切”过渡语:这位心急的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从那天起,他就一直想办法。一天,两天,三天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生接:拔苗)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2.讨论交流:(1)抓住动作“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感受“急切”。指名读句子。老师有点儿不明白了,这个农夫为什么“往高里拔”?为什么“一棵一棵”拔?(2)抓住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感受“急切”。指名读句子。从这个时间里,你感受到什么?看图,创设情境,感受农夫拔苗的辛苦。相机出示“筋疲力尽”,借助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