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04465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章)一、选择题1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2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A信号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的学习 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B 言语信息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C认知学习 情感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D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 机械学习 发现学习3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的分为( )A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D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4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 )A独立的

2、发现学习 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5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结派的代表人物( )A斯金纳 B托尔曼 C皮亚杰 D布鲁纳6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7观察学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桑代克 B奥苏伯尔 C可勒 D班杜拉8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A习得律 B效果律 C消退律 D泛化律9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A条件反射的消退 B条件反射的泛化C条件反射的分化 D条件反射的习得10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的不同的刺激被辨别出来,这是条

3、件作用的( ) A强化 B消退 C分化 D习得11以下哪一个不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 B习得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12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13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得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这是( )A条件反射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顿悟14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 )A消退 B惩罚 C强化 D分化15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16班杜拉总结的学

4、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 )A注意再现模仿练习B注意保持再现动机C观察模仿练习巩固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17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A观察者自身特点 B榜样行为的特征C榜样自身的外部特征 D个体与榜样的关系18小陈会抽烟,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学会抽烟,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从来不抽烟。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19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 B魏特海默 C布鲁纳 D斯特菲20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顿悟说C托尔曼 认知目的说

5、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21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22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ASR BSOR CSOOR DSS23“认知地图”的概念是由 提出来的?( )A皮亚杰 B考夫卡 C班杜拉 D托尔曼24布鲁纳是 学习观的代表人物。( )A结构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要素主义25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26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 B感觉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2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 个左右的信息组块( )A7 B14 C20

6、D528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A编码 B检索 C复述 D提取29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 )A习得阶段 B领会阶段 C保持阶段 D动机阶段30在学生学习的概括阶段,老师所应该做的是( )A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移C为学生提供线索和启发,帮助其回忆信息的内容D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31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32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斯特菲 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 C鲍尔斯菲尔德 D维果斯基33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

7、的角色是( )A学生的指导者 B学习的设计者 C学生的合作者 D教学的决策者34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是(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用性 D永恒性35有关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区别,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认知主义者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而建构主义者把教师看成学生的帮助者;B认知主义者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恒久性C对于知识的运用,认知主义者强调其应用的普遍性,建构主义强调其情景性D对于学习,认知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本身的权威二、辨析题1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2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3接受学习

8、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三、简答题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3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四、分析论述题1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书这种观点。2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案1.B (解析:注意学习的几个特点:由经验引起;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变化是由反复的练习导致的;动物也存在学习)2.B 3.C 4.A 5.A 6.D 7.D 8.B 9.B 10.C 11.B 12.C (解析: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母亲的反应是为了抑制这种行为,所以属于惩罚;其余三项的结果都是鼓励某种行为的发生;其中消退与负强化实质一样,都

9、是把原来的厌恶刺激解除,以鼓励主体的积极行为)13.B (解析:逃避条件作用与挥笔条件作用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厌恶刺激已经发生,已经遭到其攻击,题中的小王已经被雨淋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14.A 15.A 16.B 17.D 18.C (解析:班杜拉把动机过程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小李的行为是内心判断肯定属于内部强化,替代强化是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以同样方式影响自己,而小李的爸爸与周围同学对抽烟的反应肯定不一样,因而,也不是替代强化。)19.D 20.A 21.C 22.B 23.D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B31.

10、B 32.C 33C 34.A 35.C 二、辨析题1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其次,看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

11、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2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

12、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要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当有相应的旧观念。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也就是说,一来,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二来,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材料(主要为教科书)都是对人类认识成果的一种概括的、精炼的反映,同时在编撰时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因此,也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