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第二讲.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03831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文化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文化第二讲.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客家的起源 形成和发展 赣南客家围屋 闽西客家围屋 梅州客家围屋 赣州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纪念鼎 一 客家源流说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1 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 这种观点是客家研究的创始人罗香林在他的著作 客家研究导 和 客家源流考 中首先提出来的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陈运栋 他认为 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 富有忠义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民系 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影响 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的 而且自认为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 1906 1978年 字元一 号乙堂 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 著名历史学家 客家研究开拓者

2、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 师从梁启超 王国维等著名学者 历任中山大学 香港大学 珠海书院教授 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 他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生平著书41种 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他首创族谱学 乃继甲骨学 敦煌学 简犊学之后 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 其 客家研究导论 客家源流考 客家史料汇篇 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 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 费尽心力 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 舶运至柳州石龙 之免罹战火 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 尽瘁教育 弘扬中华文化 享誉中外文史学界 梅州八贤之一 罗香林 钟文典通过对客家方言 风俗习惯及其堂号 郡号 望地 的考察 得出 客家是汉民族中

3、的一支重要民系 客家本来就存在于北方 是生活在北力的 土著 居民 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 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 南迁后才被称为 客家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多元的状况 韩忠厚从传统的观点出发 认为容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 已成定论 如在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活动中 代表团郑重地将 根在河洛 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洞河之滨 东周王城的遗址上 这一活动肯定了客家民系的 根在河洛 即强调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 三代同源 祖根河洛 张天周通过对有关谱牒记载的研究比较 以运用史料和列举事实的方法说明分析 得出了 大部分客家人的祖

4、先是闽浙赣粤等省的土著 的结论 证明了客家的先民在中原 从而驳斥了有的学者提出的 客家主体是古越族人 及其主要居民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古越族人 而迁入该地区的中原人 属于少数 的立论依据 2 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 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这种观点是房学嘉先生在其所著的 客家源流探奥 首先提出来的 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他从历史学 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 论证了客家共同体是由古越族遗民中的一支与历史上南迁的的中原人融合 汉化而成 后他又从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 民俗学的角度撰文分析 认为客家先民不是来自中原的移民 其主体是南方的古百越族人 客

5、家人的根就在闽赣粤边区 吴松弟也赞同这种观点 通过研究南宋时期汀赣二州的北方移民的家谱分析 提出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移民对客家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客家先民以南方土著为主 北方移民主要是通过文化而不是血缘影响客家文化的观点 叶智彰在 客家民系本质的自然科学证据 和 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客家源流 这两篇文章中 从体质人类学和客家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角度出发 用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研究方法分析中原汉人与南方类群 指客家人 在血缘上的百分比 说明了客家先民在血缘与南方类群很相似 据此认为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 并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的 3 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 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这是当今学

6、界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 作为客家历史源流研究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客家中原遗民说的观点 他在诗中写道 中原有旧族 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阁 辗转来海滨 悭吝唐魏风 盖犹三代民 就中妇女劳 尤见风俗纯 客民多操劳 女子多幸苦 客家中原遗民说以及客家方言证据说 客家的来历和定义与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构成了黄遵宪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 他的客家源流观开启了20世纪客家研究的先河 对以后客家方言研究和客家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遵宪 1848年4月27日 1905年3月28日 字公度 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省梅州人 晚清诗人 客家诗宗 外交家 政治家 教育家 黄遵宪 黄遵宪故居 人境庐 黄遵宪传 黄遵宪全集

7、 刘佐泉认为 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迁徙 侨居 再迁徙 再侨居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活力 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 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 分布甚广 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 即以中原汉人为主并融合当地土著而形成的特殊民系 张卫东通过对谱牒资料的考证的分析 提出了 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 的观点 他阐述了三个理由 一是东晋追随帝室南渡的中原士民 其主体是衣冠士族 官宦大户人家 史称 衣冠南渡 二是侨居江南的许多中原士族大姓 到唐末又再度南迁 三是至宋末元兵南下 这些中原士族的后裔 更大举南徙 黎章春则从客家的主源和主流两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了中原汉族及其

8、文化的主体部分 客家是以迁入赣 闽 粤交界边区的中原汉民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居民和其它外来移民而形成的汉族民系 另外还有许多针对某个地区客家人的源流进行的个案分析 熊守青探讨了广西客家人的源流 分布及其特点 讲到了客家人入桂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水路 广西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桂东南 桂东 桂南 桂中 桂北五个地区 主要是来自广东嘉应州 惠州府 潮州市和福建汀州府 也有少数从江西 湖南迁来 也就是说跟他们的先民一样是根在中原 陈谟志 黄征旺考察了广西博白客家人的源流提出 从博白客家人的形神气质血统根源与中原汉民族没有变异而有独特的稳定性 从姓氏族谱来考察 博白客家人的根源在中原 二 客家的迁徙 1 迁徙原因

9、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 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 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 有以下四个方面 A 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 即推因 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 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 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 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 被迫背井离乡 迁徙各地 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官职迁调定居 游学 经商 争斗 包括政治斗争 经济斗争等 B 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 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 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 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

10、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 土旷民惰 而业农者鲜 悉汀赣侨寓者耕焉 故人不患无田 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 毋赋税 政策 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 可谓 世外桃源 而纷纷定居于江南 岭南地区 C 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 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 中原迁至江南 岭南地区 就交通条件 虽极为困难 但也不是无路可走 从秦代起 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 就有运河水道 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 就有 塘铺 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 把关中 淮南 东南连接起来 并延伸至今赣 闽等地 道路的畅通为历代中原人南迁闽粤 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 如康熙23年的

11、迁海复界 康熙51年的 湖广填四川 等 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 与个人心理 生理有关的因素 即 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 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 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 不满现状等等 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2 客家的迁移过程与路线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 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 学术界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始于秦 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 或东晋 或唐 或五代 或南宋等 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 二次说 三次说 五次说 六次说 九次说 等 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 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 自东到西 从平原到丘陵 山区 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 由国内走向

12、国外 散居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 而是有严格区分的 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 包括潮闽 广粤 客家 的迁徙 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 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民系的第一次迁徙 东晋南北朝 公元317 589年 受五胡乱华 晋室南渡 南北朝对峙等影响 部分中原汉人南迁 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 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广东大埔 梅县等地 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的第二次迁徙 唐末至北宋 公元880 1126年 受唐末黄巢事变 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 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 落脚于皖南 贛东南 闽西南 及至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并开始

13、吸收迁入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第三次迁徙 南宋至明朝 公元1127 1644年 受金人南下 宋室南渡 元人入主 元明鼎革等影响 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 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 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 再转移到粤东北 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 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的第四次迁徙 明末清初以来 公元1645 1867年 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 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 桂 湘 黔 赣 浙 台等省 有的移民海外 移民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的第五次迁徙 公元1867年以后 受太平天国运动 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 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

14、西南部 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民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的五次迁徙线路图 三 客家的形成 一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五代宋初 宋明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 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 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 已经人数众多 成为一大社会势力 及至清代 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 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 主动 二 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客方言的形成 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 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 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 并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 闽语诸支系

15、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 古吴语 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 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隋唐中原语表达法 客家方言的发音 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 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 因此与闽语 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相当的人口规模 人口是民族 民系的载体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就无所谓民族 民系 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 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共同的地理环境 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 交通闭塞 交往困难 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小盆地农耕经济 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 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 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

16、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原有的方言 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共同性的社会行动 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 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 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 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 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 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 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 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 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 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 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三 客家形成地域目前的主要看法有 鄱阳湖平原 赣南的石城 汀州的宁化县石壁村 梅州 1 客家基地 大本营 赣闽粤边区 2 客家通衢 石城 江西石城处于南北交通要道 是南迁汉人 进入 的客家民系 大本营 的大门 被确认为客家祖地之一 石城 闽粤通衞 门匾 清 乾隆 3 客家锚地 摇篮 赣州 古代赣州地理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物阜民丰 前三次迁徙的客家多在此停留 积蓄能量 再行南迁 赣州市水西浮桥头遗址 4 客家驿站 石壁 宁化石壁客家以唐末第二次客家大迁徙为最多 同时又是后来客都 嘉应州 台湾及香港客属的主要来源地 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