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034930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该如何利用网络_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与利用网络?摘要: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一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方式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一一网络交往。网络交往己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的交往方式。研究网络交往及其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发挥网络优势,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在现实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关键字:网络 大学生 影响 人际关系目前,网络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出现全面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

2、式及价值观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03亿,仅次于美国,如果保持预期的30%的增长速度,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最早进入网络世界的群体之一,网络已溶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单就生活领域而言,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

3、,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交流方式,它给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特曼和泰勒(I. Altman & D. A. Taylor,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

4、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给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冲击了大学生之本应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与人际交流,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一系列人际障碍问题的出现。首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人们需要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信息,从而实现社会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用户的数量直线攀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交往就满足了人们这一最基本的需要。网络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其基本形式有:E-mail、网上聊天(

5、IRC、QQ、MSN)、博客、网上可视或不可视电话、网上电子公告(BBS)、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通过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网络交往信息传输快捷方便、获取信息量大、交往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游戏娱乐休闲等需要。网络交往之所以能够发展迅猛,是因为网络交往有其独特的内质。首先,交往范围的扩大性。许多人通过网络感觉世界“既大又小”,“大”是因为任何在现实周围环境找不到相同爱好的人,似乎在网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小”是因为无论对方离得多远,都能很快地建立联系。其次,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在网际交往中,交往者现实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都消除了

6、,无论你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在网络交往中只是一个信息发布者或接受者,这就使得人际之间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所不具备的“虚拟”平等。再次,人际交往的自主性。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会因各种因素而形成一个个“交友圈”,这既是人们的交往环境,又构成了人们交往范围的“屏障”。而网络交往完全打破了这种限制,只要知道对方的QQ号码、MSN或者博客网址,就可以进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主体的自主性。网络会导致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的社会关系,因为网络使人们跨越了地域的局限,掩埋了以前的耻辱或身患疾病所带来的孤寂,甚至逾越了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而且可让人们参加有共

7、同兴趣的群体,在其中可以畅所欲言,缓解心中的压力。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扩大了交际空间、缩短了交际时间,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在网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网络可以释放大学生由于学习和生 活带来的压力,为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场所。网络交往情感更真切、更容易表露人的真实本性。网络的兴起搭建了这样一个能够给予大家情感交流的平台,给予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发泄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割断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因为那些上网者总是孤身一人坐在终端机前耐心守候,或者通过一种程序

8、媒介与形形色色的匿名者进行交流,而这种媒介从促进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显得十分贫乏无力,而且极具破坏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1.在人际交往的时空知觉方面,网络的无限延伸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甚至产生网络孤独症。有的大学生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还有的大学生由于对网络的依赖产生猜疑、孤僻等交际心理障碍。2.在人际交往的动机方面,网络使一部分大学生交往动机变形。许多大学生一上网就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3.在

9、人际交往的态度方面,网络的虚拟性、随意性、隐匿性容易使大学生交际责任感减弱,由于网络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4.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方面,网络的无序性和诱惑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交际情感障碍。网络还会引发大学生交际安全焦虑,诱发“情感冷漠症”。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如何使用这把剑就成了重中之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呢?1.规范大学生对各类互联网服务的使用,尽量引导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将互联网作为服务工作的工具。因为已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喜欢访问的网站(类型)的前三位是:“娱乐/休闲”“社区”“综合”。他们最经常点看的内容的前三位为:音乐/歌曲(6

10、6.8%),电影/电视剧(54.9%),社会/娱乐新闻(42.7%),其后依次为:外语(23.8%),计算机软件(22.5%),财经新闻(20.7%)、游戏攻略(20.7%)、专业及学术信息(20.5%),即大学生似乎更偏重网络的娱乐和交际功能。2.关注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信息时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抵制青少年卷入病理性使用互联网。3.积极探讨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模式,创设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氛围。4.在大学院校中全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研究,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11、学会正确地处理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各种关系。5.提高大学生网络技能是提升大学生网络水平、网络素养的有效途径。对网络技能的理解不宜太狭窄,而应适当扩展其含义,这里借鉴美国对青少年网络技术教育的标准:(1)基础操作和概念:学生应对技术体系的性质和技术操作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使用技术。(2)社会、伦理和人类关怀:学生应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以一种负责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在利用技术系统时,学生应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及生产能力。(3)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使用技术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并促进其创造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习如何合作。(

12、4)技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学生应能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交流,能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与不同群体和个人交流信息和思想。 (5)技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学生应能利用技术收集、评价、整理各种来源的信息,加工处理数据和报告结果,能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评估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6)技术作为解决问题和建立决策的工具:学生应能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并将其发展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策略。参考文献: 1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J.社会,2001,(6).2郑哓齐,董杜骄.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J.社会, 2001(6). 4谢忠保: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0(9). 5屈勇:互联网络中的人际互动J.当代青年研究,20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