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谈教学.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03274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映潮谈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余映潮谈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余映潮谈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余映潮谈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余映潮谈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映潮谈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谈教学.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5-2-19 12:31:00 点击数:1831 教例简述此教例参考宋子江老师的论文怎样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9期)设计而成。教学主要内容如下。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清楚内容、体裁、人称、写法等。二、提问:你认为课文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作答: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首尾抒情议论,用词准确,写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三、教师调整:根据课文内容,我们要说清楚“课文好在哪里”,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学生继续踊跃发言:好在主题鲜明,好在结构完整,好在情感丰富,好在充分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形象。四、教师导向:好

2、!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把周总理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的!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写发言提纲。五、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有条理地组织板书:写“我”看:慈祥的目光 充满了 充满了听:窗帘唰地拉开 电话是总理打来感:像在询问 百感交集 泪水写“工作人员”遵照总理指示送“我”去医院回答总理电话中的询问领导指示送新衬衫写总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尽情铺叙。六、教师继续导向:刚才有同学谈到这篇课文“好在情感丰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有条理地板书:课文开头:点示衬衫意义,点示课文主题,点示全文的取材立意,情感丰富。课文中间:反复抒发内心感受,反复穿插点示主题的议论,情感激动。课文结尾:扩

3、展主题,升华主题,以小见大,情感深切。写情感,从头至尾穿插议论抒情,反复激荡七、教师小结:要说一件珍贵的衬衫好在哪里,主要就好在上面值得学习的这两点。评 析面对这个教例,我们说:好精美!一篇常常被认为学生一看就懂的“没有什么讲头”的文章,在几个回合之间被教师讲析得溢光流彩。这里面就有学问。学问之一在于教师读教材的水平,教师自己要能够明确课文究竟好在哪里。如果揣摩透了作者布局谋篇用词造句的心思,乃至钻研到文章如出己手,那就必然能够切中肯綮,左右逢源。学问之二在于教师讲析课文,也要讲究详略取舍,要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的“个性”特点作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使这篇课文在一类课文中闪烁出

4、它所具有奇光异彩来。学问之三在于运筹策划的水平要高。此教例中,教师尽量地“引”,在“引”中掌握学生对教材的实有领会能力,然后巧妙地“导”,将教学流程导到教学主线上来,随之而来的是精心地“点”,点出课文的精粹之处,精华之处,最后是有力地“结”。总的来说,学问在于思想上要有“教出课文好在哪里”这根弦,再“平淡”的课文,也要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5-2-19 12:28:00 点击数:1991 教例简述这是一面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程序安排如下:一、学生朗读课文(约10分钟)要求:1.大声地有感情地阅读课文。2.诵读中体会词

5、语的感情色彩。3.体会文中两大层次的不同读法。二、学生默读课文(约10分钟)要求: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2.画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语句。3.弄清楚第一部分共38个自然段的层次。三、教师简短讲析,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自由选读有关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一点圈点勾画(约15分钟)1.故事的一个场景。2.文章的两个层次。3.关于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4.作者的四次情感抒发。四、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评析课文(约10分钟)教师先作品读示范。每个学生选择下面内容之一,写一点简单的评析文字。1.“我结结巴巴的”这一段中词语的感情色彩。2.“我费力地从里衫”这一段中词语的感情色彩。3.第一次外貌描写的角度。4.第二次

6、外貌描写的方位和重点。5.第三次外貌描写的表达作用。6.“这一来不会错了”这一段中词的含义、标点用法、段意。7.“这一来不会错了”这一段中的情感。6.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以及它在全文中的作用。评 析“就教学设计而言,为教之初就要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这是导的战略。”钱梦龙“学生的大脑这个仓库里没有宝,我们的老师喊一万声芝麻开门也是徒劳的。”碧 野两位名人说话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是说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多多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之中。语文课中学生往往所得甚少,原因之一是教师讲得太多,所以有人说,课堂教学的失败,从教师的角度来检查,是“患在才多”。这个教例的鲜明特点就是教师讲得少

7、。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没有“提问设计”。这种“无提问式教学设计”着眼于让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交给了学生且学习的知识内容丰满。教师把自己的才华隐含在教学设计中:第一,全节课由进入课文、梳理课文、理解课文、品读课文四个板块构成,课堂教学步骤清晰,坡度分明。第二,没有“提问”但有“问题”。“问题”的表述很有艺术性,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寻读,选写,从安排的目的上则是暗示了课文的写作技巧和学习重点。第三,教师提出了学生应学、乐学的内容。“问题”的设计覆盖了课文的学习重点和大部分课后练习。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宝”,下一步(第二节教读课)的教学就有了依托。第四,既给了学生严格的要求,又给了学

8、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实践,从而达到“知能共进”。所以,这样的“无提问式教学设计”有它的优势。它启迪我们:教学设计是智力加知识的产品;阅读课,要着眼于学生,上得朴素一些,实惠一些;学生有了积累,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加工”、“精加工”。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5-2-18 13:51:00 点击数:1693 教例简述这是熊芳芳老师的一个教例。这节课在湖北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课时一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理解。读变化读课文开头三段与课文结尾三段,理解山村由贫穷、落后、封闭走向了富裕、文明、开放。

9、说变化学生们用“过去现在”的句式组织课文内容,进行说话,如:“过去山上收几颗粮食,现在会选良种、配农药、用化肥了”过渡:课文的特点在于用事实说话,让我们来品味作者是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说事实的。2.品味。老师读47自然段,有意不读“竟然”、“却”、“总算”、“确实”、“果然”、“真个”六个词。同学们评议这些词删掉后的表达效果如何。将这些词还原,学生朗读课文47段,体会这些词的读法。村民们看解放军,是“竟然每天都洗脸”、“竟然每天都扫院子”,现在请同学们从解放军看村民的角度,用“竟然”来说话。如“村民们竟然不洗脸”、“竟然连厕所都没有”同学们说的,正表明了山村的贫穷与落后,面对这种状况,解

10、放军是怎样做的呢?师生一起品读第11段。解放军做了实实在在的事,说了实实在在的话,文明的春风吹进了山村,它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现在让我们再用“竟然”一词,来说说山村的巨大变化。过渡:山,其实还是那座山;沟,其实也还是那条沟。有了部队在春风中播下的文明种子,山村也就有了丰硕的金秋。如今事隔11年,山的那一边又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假设中央电视台组织一个小记者团去山村采访,大家愿意去吗?3.运用。同学们根据生活的真实发挥想象,“编辑”“一分钟新闻”,学习用事实说话,并进行“现场解说”。(同学们“采访”的角度有:山村新环境,小学的变化,山村的群众艺术馆,山村的工业发展,大学毕业生回山村之后,跛子的经商

11、,三十岁的桂花的生活)评 析这一节课,内容扎实,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在“理解、品味、运用”三个教学板块中,教师都能巧妙地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以此为依托进行有读有品、有品有说的课堂活动,生动的教学局面形成在每一个教学层次中,学生情绪热烈,争先恐后,以致于在最后一个学习板块中出现了有声有色、情采飞扬的佳境。这就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带来的高效学习。那么,什么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呢?课堂教学活泼热烈,有情感,有趣味,有活动,有训练,有积累,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课堂上的开讲好,收束好,有起伏,有动静,有张弛,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课堂结构新颖,教师的讲解精彩,师生配合默契,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因此,我

12、们说教学生动的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不像“课的起始艺术”、“掀高潮的艺术”那样单纯,它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呢?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从教学的实际过程讲,大致上应注意这样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结构优雅;第二,教师情致丰富;第三,学习氛围浓郁;第四,有效活动充分;第五,学生身心愉悦。教学生动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高尚境界,是高效率教学的突出保证,也是一位有修养的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学生动的艺术,应成为我们执著的追求。 一次多篇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5-2-18 13:46:00 点击数:1374 教例简述课时:

13、一节。课文类型:自读课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第一册寓言三则。教学目的:了解寓言的特点,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的阅读方法。教材处理方式:教读带读自读。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寓言的特点,粗知寓言的读法。(5分钟)第二步,切入课文蚊子和狮子(教读,10分钟)。1.请学生自告奋勇为“蚊子”配音,朗读课文。2.学生评论“配音”的“质量”,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读,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读。从而初步理解“蚊子”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3.教师顺势讲解,阅读理解寓言的方法之一,是品味关键的词语,如课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第三步,过渡

14、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带读,10分钟)。1.诵读课文,同学们自讲这则寓言的大意。2.组织讨论,确定需要重点品味的词语:一“笑”,两“想”,三“问”。3.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4.表情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第四步,过渡到浓烟和烟囱(自读,15分钟)1.学生畅读课文,就重点词语的品味在书上圈、点。2.分学习小组讨论,哪些是重点词语,为什么要品味这些重点词语。3.推选两位主持人,主持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评议。再进行表情朗读小竞赛。品析文中的两“笑”嘲笑、冷笑。从品析中理解“浓烟”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性格特点,进而理解课文的寓意。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

15、钟)这三则寓言的主人公各各不同,有神,有动物,有事物。赫尔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浓烟有才气是天生的舞蹈家。它们的共同的弱点是,它们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才华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三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评 析感受之一:教读带读自读,多么明晰的教学思路,多么科学的教学程序。在这密切相联的“三步”之中,同学们进入到一种特定的“角色”情境之中,充分地表现出他们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充分地表现他们在长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析之中被压抑了的个性,生动地表现出朗读教学的熏陶性和感染力。感受之二:在教学艺术直接显露的背后,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师在此大胆地将三则寓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以“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为训练线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