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802861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言 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 十九大报告 导 2020 4 7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 单元整合 一个主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两大矛盾 皇权与相权 中央和地方矛盾三大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监察和选官制度不断革新 2020 4 7 2 结合课本 自主完成提纲 8分钟 要求 1 按照导学提纲的指引 专注 高效地自读深思 2 在课本或提纲页面上 勾 画 圈 点 记

2、 3 遇有疑难问题记下来 为 议 环节作准备 思 2020 4 7 3 要求 人人参与 积极讨论 作好记录 6分钟 议 1 复习提纲 归纳总结 中未解决或有疑问的问题 2 复习提纲 拓展提升 的问题 2020 4 7 4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概念 政体形式 决策 国家结构 一人或少数人独裁 君主专制 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 君臣 中央地方 民主 地方分权 专制主义就是 朕即国家 指的是国家形式的核心部分 即政体的本质特点 而中央集权制是就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而言 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讲国家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 而各地方政府只能根据中央政府的指

3、令办事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中国封建社会 皇帝制 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九卿制 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封国制 行省制度 基本内容 展 2020 4 7 5 材料周王 诸侯 卿大夫的权力一层层逐次瓦解 到了战国 终于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 地主制经济相适应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的地主 不可能像西欧庄园主那样 在自己领地上将军权 行政权 司法权 财政权等集于一身 而是相反 中国的封建地主是把政治权力交出来 集中起来交给代表他们的皇帝及其下属的各级官僚机构 由皇帝通过其属下官僚机构代表整个地主阶级来行使政治权力 用这种办法来统治农民 其中包括自耕农 也用这种

4、方式来协调地主之间的各种矛盾 摘编自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宁可 文史哲 2009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 2020 4 7 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政治根源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护其政治 经济利益 社会根源 周王室衰微 诸侯割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战的教训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 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 以农业生产为主 而且领土面积较大 需要统一的管理 展 2020 4 7

5、 7 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鼓吹 君权神授 严格的尊卑等级 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 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完备性 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 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展 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源流分明 沿革脉络清晰 2020 4 7 8 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势力削弱 展 2020 4 7 9 1 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 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三

6、或更多 使之相互牵制 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的大臣 向皇帝身边的人 内朝或宫内的侍臣 宦官 转移 即由远及近 或由外到内 同时 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 宫内 向外朝 外廷 转移 即由内向外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展 2020 4 7 10 2 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 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分化事权 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展 4 注

7、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 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 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 完善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 汉代设刺史 宋代地方设通判 明代的厂卫机构等 2020 4 7 11 材料一两千多年来 不管王朝如何更迭 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 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 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 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 这是中国各地区 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 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展 材料二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 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 从

8、明迄今 六个世纪 五百多年 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 中国也复如是 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 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 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 是大大退步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20 4 7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展 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 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封建社会的后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防止分裂割据 抵御外来侵略 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 压抑民主政治 束缚才智创新 出现 人治 官僚 特权 腐败等现象 2020 4 7 13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展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 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有利于各地区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传播 导致中华文化难以提升 2020 4 7 14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展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 君所任者 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 不在选举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 材料二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

10、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材料三 两晋 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 故居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 则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 段灼传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20 4 7 15 中国古代的

11、选官制度 展 1 夏商周 世官制 贵族世袭官位 世卿世禄 培养社会寄生虫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 战国 军功爵制 按军功授予官职 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但军功爵制强调军功多少决定爵位 结果导致穷兵黩武 武人横行 国家不能走向文治 出现暴政 同时重视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 造成杀良冒功 军纪败坏 激化军民官民矛盾 3 汉朝 察举制 官吏察访推举 注重 孝 和 廉 征辟制 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做官 皇帝征召为 征 官府征召为 辟 使被举者与举者保持恩泽的关系 裙带关系 注重私人感情 忽视国家利益 2020 4 7 16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展 4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由品评官 中正 评定人才优劣 然

12、后分等级 九品 授官的制度 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不利于人才选拔 造成社会不公 世家大族把握选拔人才的大权 容易形成门阀 不利于中央集权 5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 选拔人才 形成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完善 唐太宗时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发展 北宋时分乡试 省试 殿试三级 且实行糊名法 衰落 明清时实行 八股取士 戊戌变法中取消 八股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2020 4 7 17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展 5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 选拔人才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以严格的考试作

13、为选官方式 不论贫富贵贱 皆可参加 从隋朝开始 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科举制的特点 实质 是一种通过考试选官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1 标准的客观性 2 方式的公平性 3 范围的广泛性 4 时间的延续性 2020 4 7 18 展 1 政治上 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拓宽了官吏人才的来源 扩大了统治基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提高了行政效率 2 思想上 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 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 文化上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

14、价值观上 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 实现价值 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也有利于公平 公正 竞争 择优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消极 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强化儒学地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2020 4 7 19 展 1 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 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 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 公开 公平 客观 4 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 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公开公正 德才兼备 制度创新 回避 保密 考试录用 竞争上岗 主要启示 2020 4 7 20 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

15、官制度1 就地位而言 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 就作用而言 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在执行后期 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 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 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形式趋向公开 公平 客观 4 就选拔程序而言 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 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 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2020 4 7 2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展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 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16、建立而诞生 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 完备 形成了两大系统 一是御史监察系统 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御史又称之为台官 宪官或察官 是皇帝的耳目 职在纠察官邪 肃正朝纲 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 职在讽议左右 以匡人君 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 审核诏令章奏 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 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2020 4 7 2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展 1 秦朝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 刺史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 每州为一个监察区 设置刺史一人 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3 宋朝 通判 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 府 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 凡兵民 钱谷 户口 赋役 狱讼等州府公事 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 并有监察官吏之权 号称 监州 4 明朝 按察司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2020 4 7 2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展 1 组织独立 自成系统 2 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 奖惩制度之中 实行重奖重罚 3 以轻制重 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 监察机关的权力来自皇权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