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802680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选修模块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3)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2、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4)影响和评价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历史

3、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

4、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3)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传播。(3)内容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

5、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变法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经典例析1(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

6、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

7、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而商鞅为法家代表,由此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而周礼是儒家经典,由此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的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二十等爵”制的作用可结合所学从军事、政治方面回答;“五等爵”制的作用可结合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这一信息

8、回答。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2(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

9、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

10、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信息,并结合明治维新前中下级武士的社会处境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西乡隆盛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对政府极度不满”“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等信息回答。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

11、资本主义。深化拓展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判断“改革的结局”的方法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

12、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1)评价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13、(2)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综合检测1(2019江门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珪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

14、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

15、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2(2019南通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