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02517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新课标人教.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http:/www.DearEDU.com江苏省无锡市太湖高中 毛惠康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也许是做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关键词: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和谐统一作者简介:毛惠康,1965年出生,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8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教学能手,无锡市语文学科基地专家组成员。

2、江苏省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兼任滨湖区教研中心语文中心组成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了。他们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东西。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便导致旁逸斜出,无谓争辩,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却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显然,这种认

3、识和做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常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老师上课前必须对未来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否则课堂活动就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把预设通通斥之为过时的东西显然是有失编颇的,甚至是犯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们试图从以下三个视角来阐述我们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一、重构教学预设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

4、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细致的分析一下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为了尽可能排除不确定因素,教师不仅力图用逻辑的力量来征服学生,还用逻辑的方法来操纵文本。即使完美无憾的“至文”,也可以用思维的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进行逻辑切割。这些教师可以当堂演示,也可以指导学生操作。随后便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堆堆材料,然后分析综合成一些结论(即教学目标)。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

5、教师)也役于物(教材)。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不过这种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了很大不同,从预设的出发点到预设的内容都应作重新建构。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1、要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2、要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

6、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3、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二、催化课堂生成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

7、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首先我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认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1、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

8、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2、环境异常。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3、灵感闪现。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1、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

9、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的确,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而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2、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程式而固定不变。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

10、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相反,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都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的热情就要受到打击,这样课堂生成显然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更不是泼冷水浇灭,而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其他条

11、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学识、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老师课后不参与,一次生成的机会就会消失。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深入研究的还是不能深入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再次,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

12、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三、寻求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相反,处理好了,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处理

13、好这个问题,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其关键两点是1、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我们认为板块说(只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巧的是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这种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如

14、:宁鸿彬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也是三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练习。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毋需我这里赘述了,这些火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成!2、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极端的恶作剧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

15、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

16、教学目标。如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生:(齐)没有。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是一个成功的局部调整预设、实现生成的镜头。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接着回到原先的环节,一切自然而然,收放自如,堪为局部调整的范例。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美丽!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强调预设,又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