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02342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新课标人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课实录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

2、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n)”,他读成l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

3、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 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

4、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响起了掌声。)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

5、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

6、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

7、闻名的。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

8、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

9、情,读出气势。(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

10、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学生大笑)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有学生又笑)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

11、,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

12、”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

13、,能不能这样理解?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