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802306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5全国卷,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19海南高考,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3.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

2、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5.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

3、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考点

4、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7.2016全国卷,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8.2019江苏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用“天下之贤人”等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考点3宋明理学 9.2019全国卷,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

5、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1.2015海南高考,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

6、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2.2017江苏高考,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13.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

7、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16.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17

8、.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

9、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0、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8.2016江苏高考,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9.2020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明清学术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如史地学,以往只是王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 明清时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

11、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学思潮的发展 B.阳明心学的推动C.加强专制的需要D.西学东渐的影响2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21.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

12、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考法1 先秦时期的儒学12018全国卷,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本题从商汤“网开三面”赢得诸侯的拥护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中“仁爱”思想的起源,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商汤以“网开三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由材料“认为这样

13、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并没有体现商朝注重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A 解题反思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仁德”君主的形象,本题以此创设新情境,表明作为儒学核心思想的“仁”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三代文化的发展。可见,打通核心考点的历史逻辑联系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切入点。考法2 汉代儒学的发展22019全国卷,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

14、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C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32018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