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802171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论文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丽水二中应晓燕【摘 要】:历史课堂并不能盲目地模仿百家讲坛中的学术明星们。然而同为传播历史知识的渠道,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它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栏目的独特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的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这反映到历史教学上,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上,简单的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借鉴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词】:百家讲坛 历史教学有效性 有一次活动课,我给学生

2、播放了百家讲坛中王立群读史记之太后干政的一段视频,学生的观看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是一位平时上课经常打盹的学生,也饶有兴致地边看边问:“窦太后是谁啊,黄老思想是不是道家思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啊?”,最后甚至还对我说:“老师,如果您上课也像王立群一样,该多好啊。我肯定不会开小差。”这一句玩笑似的话引起了我对百家讲坛和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在2006年浙江省的全面推开。我看到广大教育界同仁们在理论上不断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而我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也认识到作为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让历史教研、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为创造性的劳动,

3、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担负起新世纪赋予历史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次活动课上这位后进生的一个随意问题,引发了我对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多。对于百家讲坛,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央视的一个名牌栏目,从2001年到2009年,几年来该栏目几经改版,从反响平平到站稳脚跟再到火爆荧屏。特别是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易中天等人开创的“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为百姓喜闻乐见。它的成功在历史教学静寂的湖面上掀起狂澜,引起了许多历史老师的深思,许多教育界同仁,认为历史教师应

4、该抛弃那种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应该像百家讲坛里的学术明星一样讲历史。对此种说法,我并不敢完全的苟同: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应全面看待: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高中历史教师不可能一味模仿百家讲坛里的学术明星;另一方面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差异1、百家讲坛的“说史”方式与新课程下历史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不符百家讲坛通过5年的摸索,终于开创出了“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百家讲坛的学者们尝试着通过用幽默风

5、趣的语言对历史事实的详细讲解与深刻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来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让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圈, 达到普及人文历史知识的目的,从而为百姓喜闻乐见。这对于一群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观众而言,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和对探索历史真相的好奇心。但是在这种“说史”新方式的讲坛形式下,观众成为了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讲座者和观众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所以这种方法上和形式上的“说史”新方式,在实质上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观是不符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在教学中就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

6、成。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理念: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这种教学

7、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求知欲极强,判断能力有限的孩子,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警惕一味模仿百家讲坛的“说史”新方式的讲坛形式,而应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从而提高历史课题教学的有效性。2、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目标与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同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栏目定位,百家讲坛栏目的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让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圈,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详细讲解与深刻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来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使精英文化大众化,达到普及人文历史知识的目的。但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一

8、是“知识与能力”,它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二是“过程与方法”,它的提出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强调对历史的认识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强调人的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塑造,这些观念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三个维度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了这三个维度的落实,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围绕课

9、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学。相反,单一的指导中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让他们解读很多成人都不能准确理解的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大忌。3、百家讲坛的选题与历史教学的主题不同2005年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观众反应强烈,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开始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百家讲坛栏目经此成功后似乎“豁然开朗”,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从此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道路。特别体现在节目的制作体裁上,从此抛弃了以往高深的科学尖端的领域,而是从大众的角度考虑,主要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典籍领域选材,集中于历代皇帝宰相,神仙鬼怪等。有人做过统计,从2004年第二次改版后,自然科学,经济

10、,时政等话题被大部分压缩,以至于到2006年基本不存在,而历史解密和解读文学经典作品已占到83%。此后,百家讲坛成了百家人物,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人物,而且在讲座中很少全面详尽地介绍历史背景,只是由人及事,以人代史。百家讲坛所邀请的多是在该课题领域研究深入的专家学者,这样的条件决定了专家可以通过解读来引发观众思考,并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见解越独到有理,观众越是欣赏。如易中天之所以选择三国,一来是自己对东汉历史和三国这一领域感兴趣,二来这个题材既权威又大众化,因为其中角色的角逐、勾心斗角正是时下陷入滚滚红尘中的现代人最为困惑,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然而历史教学却并非

11、如此,我个人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主题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而应该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而每一堂历史课程可以有具体的教学主题,但它必须是是为了这一最高主题进行教学。要实现这一教学主题,在教学中就必须把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历史价值观。从而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上述三个方面看来,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线教师并不能盲目地模仿百家讲坛中的学术明星们。然而同为传播历史知识的渠道,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在理性思维下需要从百家讲坛这些学者们身上学习并借鉴一哪些东西?二、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百家讲坛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栏目的独特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的核心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受众即市场),百家讲坛以“拥有初高中学

13、历的成年人”为该栏目的受众群体,从制片人、编导到主讲者都十分看重受众群体的兴趣和需要,从选题到演讲风格都是根据受众群体的需要不断调整,受到了社会强烈的反响。我认为它此方面的成功反映到历史教学上,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上,有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简单的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

14、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而百家讲坛的成功引起我深思:怎样借鉴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百家讲坛表现艺术之一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演讲方式:以悬念始,以悬念终。百家讲坛根据演讲的内容首先设置一个总的悬念,通过节目播出前的预告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具体讲述中又设置层层的悬念,随着演讲的推移,演讲者一层一层拨开迷雾,在每讲的最后又会留一个悬念。实际上,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高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强,苏霍

15、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比如:讲授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的结束语时,我的处理方式是:“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林则徐、魏源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1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使一些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为这一目的而努力。但均告失败。那么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呢,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展开怎样的探索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就会预习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 所以,历史应是真实的,它不等于戏说;历史是客观多样的,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就不要脸谱化;历史不是僵死的,上课就不要一副苦瓜脸,让学生看了打瞌睡;中学阶段属基础教育,不是要培养某方面的专家,历史教学就要把握教材的轻重难易,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才能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