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答案解析版)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2801721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答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答案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咸阳武功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武功县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纸。第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 通过血

2、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C. 通过宗法制以巩固奴隶主专制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西周之所以平定天下,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创新,西周的制度与商朝的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制。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指的是分封制。因此,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拱卫王室,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B正确。分封制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分封的对象除了同姓贵族,还有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此项说法片面,故A错误。材料表明不仅仅通过宗法制以巩固奴隶主专制,故C错误。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密切结合,故D项错误。2.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

4、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郡县制的发明使得过去由于分封制度而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统一大国的建立成为可能。“由此可见郡县制( )A.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B. 保证了地方自主行政C. 提高了中央决策的效率D. 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请“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

5、力”“统一大国的建立”说明郡县制从凝聚力以及统一国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A属于经济,材料没有体现;B中自主性不符合郡县制特点;材料说明地方制度,不是中央决策方式,故C错误。4.秦朝“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官殿彆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呈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服务皇室事务所设,即皇室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

6、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官员的产生方式,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柄归中朝”“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并结合所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

7、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中朝的职责是协助汉武帝决策,并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故A错误。中朝只是协助汉武帝决策的机构,并非执行机构,故BD错误。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成为协助汉武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中朝”的形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6.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A. 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 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C. 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

8、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说法,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属于监察制度的表现,D选项排除。7.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 阁臣权力有限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 深受皇权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答

9、案为A;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B错误;材料与办事效率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的特征影响来分析。8. 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是在元朝,故排除,选C。清朝时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加强了清对西藏的管辖。新疆设立伊利将军;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管理和控制

10、。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的边疆政策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反映了A. 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迈进B.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C. 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D. 近代中国外交走向了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处理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建立了专管外交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故B错误;专管外交的机构不能说明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外交走向独立自主,故

11、D错误。10.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

12、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D项,选择B。【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文明史观11.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

13、这反映了A. 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B. 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 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 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可以知道,体现了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报刊对反割台的关注与支持,没有体现反割台斗争的群众基础如何,故B项错误;反割台运动并不是受报刊的关注才兴起了,而是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故C项错误。12.美国记者曾

14、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

15、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3.“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A.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B.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知识分子在“九一八事变”后完成事变证据汇编呈递给国联调查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