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解析(1).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801556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作文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解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解析(1).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无论接触一种新的方法,还是阅读一本新书,还是观赏一种新的艺术,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在生活中很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从呈现形式看,与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有相似之处,首先给出语料,一种生活中的“类”现象。然后,给出写作要求,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很普遍,谈自己的思考。同时,本题考查的也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只是界定在“新事物”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相对聚焦。与高考作文略有不同的是,高考作文的语料与写作要求之间形成的是个别

2、到普遍之间的关系,本题的语料与要求之间形成的则是现象与概括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审题立意方面降低了难度。学生阅读语料与要求的过程中可以相对聚焦,避免了在不同“关键词”中做抉择的困惑。语料部分是生活中的“类”现象,与2019年高考之间也存在差异,更类似于往年的上海的“类”现象。如2017年评价他人等。就语料本身而言,在审读上已经给学生降低难度。语料最后一句话“以已有的旧知附会新知”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给“这不就是嘛”的反应以相对明晰的界定,从而避免审题过程存在的误读、模糊等情况,给考生相对集中的思考点或者说话题。而要求部分无疑是进一步明晰这种话题,明晰这个点,

3、使学生能够聚焦于此,然后深入进去。“聚焦”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限制,但这恰恰是高考作文比较重要的特征之一。当然,限制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局限于此、局限于一个角度、拘束于一个层面,去做证明题。因此,本题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首先,接触新事物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背后的原因探究给学生留有空间。由此思考这种反应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合理性角度,可以从认知规律角度分析,人类获取新知的过程往往是以旧带新,以旧知促进对新知的理解。人类面临新知,尤其是陌生的事物时本能地希望获取支持,对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是有效的解决认知困境的方式。从局限性角度看,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应背后其实某种程度上阻碍了

4、人们对新事物的深入认知的过程,可能产生对新事物认识的浅表化、片面化甚至庸俗化处理。其次,题目语料与写作要求均相对克制意图,力图呈现一个相对开放的话题。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很普遍。对此,学生可以加以肯定,进而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因素。分析其价值意义。也可以加以否定,探究这种反应带给人们认识事物的不良影响。也可以从辩证角度分析这种认识方式和态度,如从认识的阶段性角度分析这种认知方式在认知之初的合理性,同时,看到它在深入认识事物方面的不良影响。这样的话,学生便可以和材料形成相对平等的对话。再次,本材料给出的现象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类情况既可以是考生自身遇到的,也可以是考生间接遇到的,给考生深入思考这类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等提供丰富的事例资源。考生可以从不同类型的认识新事物中把握写作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