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800586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单项选择题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大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1960年春天,电影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银鹰奖”的“最佳女演员”,王家乙同获“银鹰奖”的“最佳导演”,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2、立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A.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4.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这里他是在阐释()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二为”方向5.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

3、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6.毛泽东在1972年曾对当时的文化局面感叹道:“连百花齐放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重于文化建设 B.科教落后影响文化发展C.政治斗争影响文化建设 D.人才缺失导致文化断层7.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

4、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8.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9.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 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逐步再度繁荣。下列

5、说法错误的是()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D.思想文化现象与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1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反

6、映出建国后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12.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 于()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13.1977年10月21日一位知识青年的日记:“今早,广播了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招生的通知,街谈巷议皆此事,家里也催我去学校复习。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这段话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C.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7、 D.保证了社会言论自由14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么苏明娟具体得益于什么教育体制(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1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的教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16.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急需新

8、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7.“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18.党中央果断地制定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19. 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

9、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2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21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

10、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22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要。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23.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

11、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24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

12、取人数之比):时间(年)197719791984198820082011录取率(%)4.86.128.724.65772.3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26某学者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书中写道“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医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一言论主要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27.“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

13、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28.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29.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30重大的科学研究,例如气候预报和灾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