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800582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词风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二、学情分析高一学

2、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学生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教法设计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并向学生讲解“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文本细读主要有以下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2.文本细读法: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教会学生在不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鉴赏诗歌。四、学法指导1.诵读,指导学生在

3、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立足文字,文本细读,深入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作借景抒情及用典的艺术手法。学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词语言。2.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环节】一、导入巧用对联,引出作者“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

4、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大家猜猜对联所写之人是谁?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我们已经领略了苏轼“大江东去”旷放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体味他内心的情感。二、整体感知通过“三看”,获取信息学习诗词有“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提问:从词的标题你获得了怎样的信息?明确:登亭。师:古人有“登高抒怀”的习惯。孔子曰“登高必赋”他们一旦登山、临水,凭轩(楼、阁),往往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感而发。提问: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登高抒怀”之作?师:不同的人登高之后所抒之情不同,今天我们就看一下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5、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把握内容1.学生朗读:之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词作,现在,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注意读出豪放的味道来。2.名家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并做好笔记,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3.全体自由读:体会情感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所见所闻所感,词中与标题相对应的一个词是什么?它起到怎样的作用?明确:登临意(词眼)。过渡:作者登亭临水,即为登临,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壮阔的)江天、(秀丽的)远山,以及楼头的落日。听到了什么?(孤)雁的叫声。想到了什么?张翰乐于归隐许纪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过渡:词人的这些感触,使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于是引出了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6、袖,揾英雄泪?”那么,词人在痛苦之际,没有找朋友相诉,而是想要求得女子的安慰,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无人会,登临意(没有朋友,没有可倾诉的对象,用文中话说,即为“无人会”,更与何人说?)在没有知己,无人理解的情况下,词人之泪只能由有母性光辉的女子来擦干。所以,我们讲这三句呼应了前面的词眼,那么,这样的女子出现了吗?明确:没有。倩,请别人代替自己做,“何人”意为“无人”,连个能帮他去唤取歌女的人都没有,就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极度孤独落寞之感。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哭呢?只是看眼前景想心中事这么简单吗?别人无法领会的“登临意”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思呢?四、文本细读字里行间,掌握主旨点拨:我们常说分析诗词要关

7、注作者,“知人论世”,即通过作者的经历及他的思想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情感及主旨。然而,在考试中出现我们熟悉的作家的概率不是很高,有时这种方法行不通。现在跟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文本细读”。过渡:大家对这首词内容的整体把握都很到位,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仍然无法回答“意”的内涵。现在,大家一起通过文字,来解读辛弃疾此次登临的“意”。点拨:这种方法要求大家对词作中的每一字都认真去看,进而思考,挖掘其内涵。提问: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读一遍,用笔画下来你认为可以反映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来。教师先举例示范,再由学生自由

8、发言。例1:献愁供恨移情及物此句的中心词语应该是“愁”和“恨”,那么“献”是献上,奉献;“供”是供给,给予。如此秀丽的远山,把它的“愁”献上,把它的“恨”给予了我,我们说山有没有感情?没有,那此处是一种拟人的写作手法,再深入地去想:实际上,作者站在江苏南京的赏心亭,目光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和他相对的北方,北方是作者的故乡,现在已经被金人占领,作者的心中自然是充满了愁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愁恨”说成是山给予的,这在写法上叫做移情及物,即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例2:江南游子根据背景,充分联想点拨:“游子”应该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此处可理解为作者离开山东历城,

9、宦游江南,故曰“江南游子”。而更深层次来讲,此时作者已经在南方呆了十二年之久,何况故国论丧,此地应该为“故乡”了,又为何称为“游子”呢?明确:我们说安身之处不一定是故乡,而真正的故乡是心灵的栖居地,辛弃疾身处江南,但却心系遥远的战场。此外,在这里他被排挤,不受重用,感到身心疲惫,以“游子”定位自己。例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动作传情点拨:此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明确:看、拍、会、登。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10、李贺南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

11、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呢?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以尽情抒发,可以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指导朗读:过渡:现在词人已经由以静态景物抒情到了用动作表达,足以见得内心悲愤的深切、强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读“落日楼头”句,注意融入作者当时的那种激愤之情。点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12、。”此句应读得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可稍起者,和后面相呼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现出了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后面有意停顿一下。“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请一男一女示范读,全班自由体会。师:词人由眼前景触及到了心头事,才做出了这样的动作。但到底“意”为何,我们心中有些理解,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词人心中所想之事,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休说:不要说,是一种否定,用反问句表现了作者的矛盾、焦虑,虽然自己也想念家乡却不能像张翰一样。(反比)羞见:没脸去见,“怕应”表示一种假设,认为像许汜那样的人应该无颜面对有雄才大略的刘备,表现了对许汜的不屑。(反比

13、)可惜:此二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恐慌,只可惜时光易逝,自己的处境又如此艰难,岁月带走了词人的青春却带不走自己报国的心。作者对桓温的说法感同身受(正比),这正是他所担心的,怕自己没有时间去实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是他深深的忧愁。同时,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处境感到悲痛和愤慨,这不正是作者登临之意吗?在此,作者点出了“登临意”的核心内容。英雄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的辛弃疾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却无人体会,流下了孤独寂寞的泪。这是一种超乎自身心系国家的泪,无愧于“英雄”二字。过渡:词人说“无人会”。那么,现在大家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了么?明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

14、到了辛弃疾满腔爱国热情与报国无门的冲突所造成的无限愤恨,这正是作者登临的意之所在。但当时有没有人理解呢?统治阶层有没有领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正是词人内心的痛,一心为国效力却处处受排挤、猜忌,得不到重用,他的主战思想与当时的主和派格格不入,由此发出感慨:“无人会,登临意。”小结:对于诗词的解析有很多种方法,但都离不开文字本身,正是由于作者内心有着无尽的感慨才会化为笔下的文字,而文字本身也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因此,通过逐字逐句解读,阐释隐含意义的文本细读法是很实用的。五、课堂总结齐读,聆听词人心声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组合,品味了诗词的语言,就把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次与词人做心灵上的沟通,以慰藉其“无人会”的高尚的灵魂。全班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