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800549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 Word版缺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B卷 能力提升1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C.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A B C D3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

2、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下图为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反映出( )A农业生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B工业产值长期徘徊不前、发展滞后C体制变革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D服务业超越农业得益于南方讲话5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

3、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6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 A B C D7改革给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4、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首钢巨变得益于( )A依靠政府的计划性指令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8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在:(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A. B. C. D.9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

5、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人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人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10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

6、面貌11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l0%以内。这意味着(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来源:12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C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

7、制转轨 D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13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材料二: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请回答:(1)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8、?谈谈你对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2)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是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此经济模式发展的举措。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有什么区别?概念辨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 一、区别 1、含义不同:经济制度通常是指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广义的经济制度还指一定社会经济部门或一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工业、农业制度等。教材是从狭义取意。经济体制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的总称。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 2、外延

9、不同: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其核心和基础;还包括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包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机制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运行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3、与社会性质的关系不同: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本身不具有

10、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4、历史类型不同:由于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按社会属性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两类。 二、联系: 1、一定

11、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3、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

12、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13、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7

14、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