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800547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朔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19.9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A. 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 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 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 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以看出,分封制进一步明确了君臣等级关系,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

2、制的特点,排除A;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高度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分封制之前和分封制之后君臣之间地位和关系,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2.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A. 等级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恩荫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此处的“古之制”主要指宗法制而非等级制、分封制以及恩荫制,排除ACD,选B。3.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

3、,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中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 形成大一统的格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以看出周代政治制度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故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在秦朝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

4、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的分析理解。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

5、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项错误,符合。故排除ACD,选B。5.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诸侯悉至的主要原因是A.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C. “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D.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反映的是西周时的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巡狩是指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故A项排除;述职指古时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

6、,故B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周天子有较大的权威,诸侯须听命并纳贡,并且按爵位高低缴纳贡赋,排除。6.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封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封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

7、,A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

8、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意为“封建”,学生再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8.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

9、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御史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9.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 保证了民主决策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 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0、所学可知,材料中“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排除;D项,监察制度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

11、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10.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

12、制,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推恩令”实行原因:1、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2、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3、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11.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A. 分封制B. 科举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运作的

13、程序符合三省六部制特点,C正确;分封制属于地方制度,A错误;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B错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点睛: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1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

14、是A. 汉刺史制B. 宋参知政事C. 明内阁制D. 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13.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

15、统治。”“某朝”指A. 西周B. 西汉C. 唐朝D. 元朝【答案】D【解析】据材料“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规定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权力受中央制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权力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14.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 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