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9521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劳教人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目录第一章综述1、心理健康的概念3、心理健康的功能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5、心理健康的等级划分与亚健康第二章人际关系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与人际交往障碍2、沟通障碍的克服3、怎样应对诽谤4、心理过分紧张的消除办法5、失恋与离婚的自我心理调节6、如何自我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章情绪(或情感)方面常见问题的调适1、何谓情绪(或情感)2、怎样面对烦恼3、如何克制愤怒4、摆脱心理沮丧与消沉的方法5、怎样克服厌倦心理6、缓解忧伤的方法7、摆脱自杀的阴影8、情绪管理的 3W 技巧第四章个性中常见问题的自我调适1、怎样缓解心理压力2、如何应对挫

2、折3、有了多疑心该怎么办4、怎样消除嫉妒心理5、怎样消除报复心理6、虚荣心的克服办法7、如何克服依赖心理8、如何克服自卑心理9、如何克服自负心理10、怎样去自我中心11、增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有哪些方法2第一章综述1、心理健康的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既包括生理(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的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

3、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2、心理健康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生理健康的标准容易确定,而心理健康标准的认定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该标准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尤其是根据心理医生的个人观察分析和其主观体验得出的结论,就是其多年经验判断的结果。既使是根据心理测试所获得的数据,也是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群普遍具有的状态相比较的结果,比如某个人具有某种行为状态,如果大多数人(如90%以上)与其相同,也具有该行为状态,则被认为是健康的,不然的话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而且,时代的不同,地域、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当然,并不是因标准具有主

4、观性就不能使用,事实上,它在现实的自我心理调节、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判定标准大致有以下8条:(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4)具有抵抗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5)人际关系和谐;(6)能动地适应环境;(7)保持人格完整;(8)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心理保健及其功能所谓心理保健也即保持心理健康,是指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塑造自身健全的人格,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保持对变化环境的和谐适应。每名劳教人员,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群体,适应场所矫治环境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进而改

5、善自我,获得改造的完满与成功。具体来说,心理保健具有以下功能:(1)、保持心理健康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场所环境。由于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冲击,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不断撞击,科技水平不断超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既使在劳教场所,有的劳教人员同样也发出了感叹:“过去的那套改造方式已不适应现在的改造要求了。”这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不断提高适应场所环境的能力3和承受各处压力的能力,从容不迫地应对改造生活的变化。(2)、保持心理健康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群居性的社会动物,交往是其基本的心理需要。劳教人员在其改造过程中,与家人、民警以及同教之间能否

6、和睦相处,做到心胸豁达、心境平和、情绪稳定,能否把自己自然地融入群体之中,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健康的心理很重要。(3)、保持心理健康是获得改造成功的前提。劳教人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劳动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缺少了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在非正常的心理指导下做出错误的选择,轻者使自己抑郁难过,严重时浪费改造时光,多走改造弯路。(4)、保持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抵御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临床医学证明,有很多疾病与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例如,具有A型性格的人,时而焦虑、多疑,时而紧张、激动,会产生消化不良,即通常所说的“愁得吃不下饭”,又会促发胃溃殇。典型的A型性格还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高

7、血压、头痛等疾病。有关疾病的治疗也证明,有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比如有些绝症患者能够热爱生活,面对现实,放松自己,勇敢乐观地对待疾病,表现出战胜疾病的顽强信心,最终战胜死神,创造生命奇迹。(5)、保持心理健康可以完善和健全人格。 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就能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做到知足常乐,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台湾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曾提出的一个心理卫生公式来阐明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B=PEB:症状出现率或心理健康程度 P:内外压力总

8、和 E:自我强度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根据上述公式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呈正比,与内外压力呈反比。(一)外压力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因素,形成一种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因素。生理性应激因素有生活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剌激,长期作用,会导致人的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剌激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情况;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4人的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劳教人

9、员中这方面特别明显);室内气温过高,会使人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心理性应激因素中,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当遭受同教的冷落和讥笑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自己也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控制不住自己,更会使刺激的强度增加。社会性应激因素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劳教人员难以适应所处的矫治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社会性应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夫妻离异,经济状况的改变,等等。(二)内压力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人

10、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方面,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护,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公正与合理的评价并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独立,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获得成功。这些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三)自我强度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身心素质有关。由于遗传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质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躯体健康者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外界剌激,作出恰当反应;而患病者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感知与判断力下降,对环境适应能力

11、差。个性中的气质特征对自我强度有明显影响,如有的劳教人员聪明灵活,行动迅速果断,对场所周围环境刺激敏感,很快做出反应;而另一些人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低,反应强烈,手脚不停,易分心,就难适应环境。另外,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影响。5、心理健康等级划分与亚健康人们能够笼统地说出某种心理状态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却不能进一步说得更具体。那么,从健康到不健康之间的程度等级到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健康状态。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比如在劳教所内有的劳教人员能够“既来之,则安之”,保持乐观的改

12、造心态,踏实改造,重塑自我。它的特点是:本人不觉得痛苦, 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5觉。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行为不悖于所规所纪和社会常规,不出现与场所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场所改造的各种角色,能在一般环境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要。(2)、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障碍状态之间的状态(医学上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第二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由于部分劳教人员个人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如自我中心、孤僻、敏感等

13、,和生活事件如改造压力大、他人刺激、婚恋挫折等,以及身体不良状况如吸毒造成体质差、身体疾病等因素都容易引起心理不良状态。心理不良状态的特点是: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现实改造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劳教人员一般都能完成日常改造生活和学习、劳动等任务,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觉得“很累”、“没劲”、“不高兴”等。能自己调整此状态劳教人员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少部分劳教人员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会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若调整不好或矫治不及时,可能形成一定的心境障碍。(3)、心理障碍。

14、心理障碍是因为劳教人员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劳教场所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较社会上普通人群比例明显偏高,因此,对该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特点是:不协调性。即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有的劳教人员虽早以成年,却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或对外界剌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针对性。即处于此类状态的劳教人员往往对障碍物件(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物件可能表现很正常。损害较大。即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特别是容易产生对场所矫治

15、环境的不适应。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交往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见到异性时心理反应异常。严重时需求助于心理医生。即部分此状态者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6(4)、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劳教人员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的劳教人员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心理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衰退,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

16、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以引起所控制的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厌食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损害大。此状态之劳教人员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劳教人员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专业人员的治疗而康复。心理人员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和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健康的心理固然是件好事,但由于社会的飞快发展和变化,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心理适应不良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它是一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正常人群中有73.31%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