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99043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课件2.ppt(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 大学 中庸 孟子 合为 四书 论语 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关于 论语 论语 二十篇 学而 为政 八修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关于书名的来源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 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 论

2、语 论l n 编纂 语 言论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答问体 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 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对话体 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意思为 如果天下太平 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 以改变天下为己任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出自 诗经 小雅 车辖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 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

3、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 高山 比喻崇高的道德 仰 是慕仰 景行 是 明行 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都解释为语助词 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孔子身处 礼崩乐坏 的时代 在多次碰壁后 知道自己的主张 抱负不能实现 但他仍然为之奋斗 被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 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 有识之士 的反对 如接舆 狂放游侠似的隐士 长沮 桀溺 匿迹山林的隐士 荷蓧丈人 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 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同时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 如晨门人 荷蒉者 认为孔子固执 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你们预习了吗 1 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耰 辍 荷蓧 食之

4、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 君子 无道 耦而耕 津 易 怃然 谏 挽回 趋 荷 食 封人 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 没有德政 耦而耕 两人并耕 津 渡口 易 改变 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 挽回 趋 快步走 荷 背负 食 拿东西给别人吃 仪封人 1 请见 xi n 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2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 s ng 3 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u 4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 他说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 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 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

5、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 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选文1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 信服孔子的人很多 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 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 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 用 木铎 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长沮 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

6、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选文2 译文 桀溺说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 你与谁去改变它呢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 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桀溺用耰松土 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 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 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思考 1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分别指谁 2 长沮 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3 孔子为何 怃然 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成语 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过问 受到冷落 也比喻无人探

7、索 尝试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 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 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d i 而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 b 之 不得与之言 选文2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 他唱道 凤凰啊 凤凰啊

8、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 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 算了吧 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 想同他谈谈 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 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思考 1 从 孔子下 欲与之言 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2 接舆为何 趋而辟之 成语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已不可制止 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 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 而 表示斥责 贬斥之深 能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 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 h 蓧 di o 1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9、五谷不分 2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 sh 3 而食 s 4 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选文4 注释 1 丈人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指岳父 2 蓧 音 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不 是语气词 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 没有闲暇 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 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 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 丈人并不知道

10、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 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 黍 音 黏小米 5 食 音 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 落在了后面 遇到一个老年男子 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 五谷还来不及播种 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 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 杀了鸡 做了小米饭给他吃 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 子路赶上孔子 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 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 不出来做官 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

11、的政教伦理原则 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 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 早就知道了 思考 1 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2 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 其用意是什么 3 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 4 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语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形容脱离劳动 脱离劳动人民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 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 我们不想多作评论 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

12、 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 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 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 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 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 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选文5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 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 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 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

13、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1 掌握下列通假字 1 仪封人请见 见 通 现 引见之意 2 桀溺 桀 通 杰 形容高大 3 是鲁孔丘与 与 通 欤 句末语气词 表疑问 4 而谁以易之 而 通 尔 第二人称代 5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 通 避 6 植其杖而芸 芸 通 耘 7 使子路反见之 反 通 返 1 长沮 桀溺耦而耕 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你表并列罢了表顺承表顺承表转折 6 杀鸡为黍而食之 7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2 而谁与易之 3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4 已而 已而 5 趋而避之 2 重点虚词 而 3 古今异议词 1 遇丈人 古 老年男子今 妻子的父亲 2 明日 古 第二天今 明

14、天 3 不仕无义 古 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 没有义气 4 词类活用 1 子路从而后 名词活用作动词 落在后面 2 孔子下 名作动 下车 3 植其杖而芸 使动 4 止子路宿 使动 5 不仕无义 名作动 6 欲洁其身 使动 7 歌而过孔子 名作动 8 而乱大伦 形使动 9 杀鸡为黍而食之 动使动 思考问题 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 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 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 礼 2 孟子在 孟子 尽心上 中提出了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 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 孔子被称为 圣人 孟子被称为 亚圣 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模式 在修身为立足点上 无论是进还是退 两者并无差异 但是 孔子对治国 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