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8329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姓名:刘胜青 学号:201220010127摘要: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从而形成了由三大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我们这里落足的是这三大部分之一的一隅,及马克思经济学,杂谈了马克思眼中的重农学派;马克思与熊皮特;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与马年共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经济学 重农学派 熊皮特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中国一、杂谈马克思眼中的重农学派在手稿第笔记本一开始,马克思就指出,重农学派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大功

2、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以内对资本进行了分析”,由此“使他们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马克思认为,重农学派在这方面的“重大功绩”体现在“两个要点”上。第一是“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种物质组成部分”,在这一“要点”上,“重农学派的巨大功绩是,他们把这些形式看成社会的生理形式,即从生产本身的自然必然性产生的,不以意志、政策等等为转移的形式。这是物质规律; 错误只在于,他们把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第二是“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过重农学派用的是别的术语) ,并且一般地确定了资本的流动过程

3、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作为后来者,“在这两个要点上,亚斯密继承了重农学派的遗产,在这方面,不过是把抽象范畴固定下来,对重农学派所分析的差别采用了更稳定的名称。”马克思从对经济范畴、经济规律探索的分析上,对重农学派和斯密在经济思想史上“历史路标”式的功绩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特别对魁奈的经济表在经济思想史上“历史路标”式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经济表所作的“尝试”,是“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政治经济学幼年时期做出的,这是一个既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斯密实际上只是接受了重农学派的遗产对于过程的整体未必叙述和

4、说明的象经济表大体上描绘的那样正确”。重农学派作为那一时代最为重要的经济学流派,“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在其中被生产出来又在其中进行生产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1】马克思还从剩余价值范畴和经济规律的思想历史的探索上,高度评价了重农学派和斯密的“历史路标”式的功绩。马克思认为,“重农学派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这样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因而在对资本的分析上,亚斯密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大步。”在经济思想史的主题及形式略论对价值规律等的认识上,亚斯密的著作中也包含了“天才的东西”。二、杂谈

5、马克思与熊皮特熊彼特认为,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分析不仅表明,“李嘉图是马克思当作老师看待的唯一的经济学家”,而且也显露了“马克思使用了李嘉图的工具这个客观事实”。马克思“采用了李嘉图的一套概念工具,而他的那些问题是以李嘉图所赋予的形式向他呈现的。无疑地,他改变了这些形式,而且他在最后得到了大不相同的结论。”从经济分析意义上来看,熊彼特认为,马克思“总是通过从李嘉图开始并批评李嘉图来得到他的结论的在他的纯粹理论工作中,批评李嘉图就是他的方法。”对经济分析的理解,能够搞清楚不同经济学流变中方法的继承与变革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基于他在方法论上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基点不仅在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在

6、经济学上的运用,而且还在于对思想史上已经存在的方法论的扬弃。从经济分析来理解经济思想史的演变的“技术”、“工具”等“科学性”因素,有利于揭示经济思想史发展内在动因,也有利于理解经济学创新中对既存的经济思想中的方法、手段等扬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经济分析关注的是对经济思想的“科学性”的理解,从“技术”、“工具”等运用上探索经济思想史的主题和形式,对于思考不同经济学家和不同经济思想派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是有意义的。显然,从经济思想整体中离析出“分析”的因素和主题,专注于不同经济思想之间在“技术”、“工具”等方法和手段上的“进步”,是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的和必然的形式。熊彼特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在整体上是否定的,

7、但他并不掩饰对马克思经济学“技术”的“分析”上那些“不受时代限制的”特点的高度评价。熊彼特在“严格地把自己限制在马克思的理论技术上”的经济分析时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存在两个“不受时代限制的”特点: “一个是他的经济表,在马克思分析资本的结构时,他再一次发展了李嘉图。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是来自李嘉图,而可能是来自魁奈: 马克思是试图为资本主义过程建立清晰模型的第一个人。另一个特点更为重要。马克思的理论具有一种为其他经济理论所没有的意义,即它是进化的: 它企图揭示这样一种机制,仅仅由于这种机制的作用,不借外部因素的助力,就会把任何一定转变为另一种社会状态。”【2】不能轻视熊彼特对经济思想“分析性”研

8、究在经济思想史上的意义。如果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史观来透视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的意义,还是可以认识到,对经济思想的“分析性”或“科学性”的研究不只在方法论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思想史本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是以经济学的“技术”即经济学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的进步为研究主题的,这对于理解经济思想发展的内在依据是有重要意义的。三、杂谈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是关于如何实现经济的理论,然而,由于分析方法与研究视角的不同,就导致两者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3】( 一)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与影响因素的比较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他却

9、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粗放经营方式和集约经营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等概念。并暗含了通过粗放经营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内含扩大再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而西方经济学则主要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自发型增长,他们强调从投入要素角度进行增长因素的分析,而不把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其研究的主要领域。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时都十分重视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的研究。马克思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把劳动、人口、资本以及自然

10、资源等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马克思吸收了古典经济理论中有关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思想,认为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他强调科学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虽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也十分重视技术、知识、人力资本以及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他们通常是孤立地分析某种因素的作用,很少像马克思那样全面地、联系地研究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 关于经济增长内容的比较首先,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是以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完全以价格来进行分析。这是因为马克思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格,西方经济学虽然区分了商品效用和均衡价格

11、,但却没有对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进行区分,并把二者混为一谈,这务必导致他们在研究经济增长模型时,只研究价格,而不可能研究实物替换问题。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不仅分析了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分析了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不仅使更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出来,同时还使更多的人卷入资本的关系之中,全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而西方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只分析物质资料的增长,是见物不见人,这就使他们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最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既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又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而且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就使理论本身

12、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则往往侧重于微观层次的分析,即使不同的学者分别对经济增长理论做了微观的或宏观的分析,但却很少能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此整体性的缺乏在所难免。( 三) 关于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的比较首先,马克思增长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是采用从实证分析到规范分析的方法。马克思运用实证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比例的经常遭到破坏,这务必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接着马克思用规范分析说明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生产比例平衡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西方经济学的增长模型由于受阶级局

13、限性的限制,虽然实证分析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规范分析却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内,通过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达到供求平衡,从而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在马克思以及之前的经济学家那里,虽然有时也会用到某些数学工具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但整体上还都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大多运用数学工具及其分析框架,将经济增长理论置于数学模型之中。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比如文字叙述全面、易懂,数学模型则精确、严密、逻辑性强。因此,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利用数学工具分析的方法,用以建立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数学模型,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不具有很大的意义。四、杂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

1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八大流派: 1 以林岗教授为代表的强调坚持马克思基本原则的“正统创新流派”;2 以程恩富教授为代表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的现实性、科学性和辩证性的“新综合流派”;3 以李建平教授为代表的强调开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经典文本流派”; 4 以刘思华教授为代表的将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揭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生态经济学流派”;5 以贾根良教授为代表的强调马克思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科学整合的“演化流派”; 6 以白暴力教授为代表的尝试运用数理逻辑来表达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

15、学体系的“数理流派”; 7 以王振中教授为代表的强调马克思经济转型理论的“转型经济理论流派”; 8 以柳欣教授为代表的对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比较的“后凯恩斯主义流派”。其实,根据这些流派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概括为三种类型: 1“回到马克思”的文本研究,如“文本流派”。该类研究强调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厘清马克思文本的原有真意,深化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认识,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偏见和误解。2 关注现实的问题研究,如“生态经济学流派”、“转型经济理论流派”。该类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出发,面对现实,从现实发展中提出经济学问题并作出深入解答,提炼

16、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学理论。3 立足于对基本理论的创新研究,如“正统创新流派”、“新综合流派”、“数理流派”、“后凯恩斯主义流派”。【4】经济学是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假设、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该类研究立足于对现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新探索,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这些研究虽然在研究思路、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范式下得到统一和整合,而且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范式下才能整合和统一起来。总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身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运用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研究的基础,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研究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上述八大流派中,有的是属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身研究,如“回到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