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814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城学院中文系 姜小娜 2013 届 毕业论文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摘要:关雎乃诗经的首章,其主旨解释的多义性吸引了历代学者的目光。今天我们被普及的关雎主旨是“歌咏爱情” ,其描绘的情景是一位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求。而从汉代到清初, “后妃之德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此说法并非无源之水,恰恰是合理的解释。本文将从关雎的属类、意象、释义及其位置等因素来解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而之所以会出现其它的说法,是因为解释系统出现了问题。关键词:关雎主旨;后妃之德;中国家法;解释系统引言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其悠久的历史、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开创式的艺术形式等

2、都为人称道,不断地受到后人的评说和借鉴。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章,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关于诗经主旨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从孔子、汉儒直到今天的诗经学学者们,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展开有关主旨解释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五四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之后, 关雎不再是传统诗经学所认为的“后妃之德” ,即“礼”占主导地位,究其根源,与经典解释系统的错乱有极大关系。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历史之中的,其展示的应该是我们本土的文化精神内涵。文献综述诗经首章关雎主旨的争辩声历来不绝于耳。从汉代一直到清代关雎主旨都被界定为歌咏后妃之德。 毛诗序开篇即言“后妃之德” ;孔颖达毛诗正义也做了具体的

3、阐述;朱熹的诗集传也对此表示赞同。明清以来,此观点逐渐不被人们所接收,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关雎是当时的诗人赞美世子结婚的作品,并不实指周文王、后妃太姒;崔述读风偶识则说其主旨为君子自求良配;方玉润诗经原始也否认“后妃之德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后妃之德说”更是屡遭批判,闻一多风诗类抄中认为关雎不过讲述了男子在河滨偶遇女子而相思不已的故事;胡适谈谈诗经一文说:“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刘大白的白屋说诗也认为关雎是一首求爱的诗;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她结了婚。 ”袁梅诗经译注说是古代的一首恋歌;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

4、二十一世纪以来, 关雎的研究更胜从前, 诗经研究专家夏传才在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中认为应该接收不同的声音;陈戍国诗经校注中也基本认为关雎只是男子追求淑女;而吴小如的诗关雎则说关雎是一首经过加工的民歌;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还认为其为婚嫁歌,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同时人们开始用西方理论解释关雎 ,如叶舒宪爱情咒与“采摘”母题:通观就从西方母题理论的角度解读关雎 ,再如,邹然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的反馈信息就直接从美学角度解释关雎主旨。笔者在整理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论述“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旨在恢复国人的解释系统,希望给以批评指正。一、 关雎主旨梳理关雎主旨众说纷纭,其说法的不同明显以五

5、四新文化运动为界限,汉代时就广泛流传两种说法。三家诗均认为关雎是一首讽刺诗,其主旨是“刺康王” ,这一说法在刘向之后写成的列女传有明确的阐述,而毛诗则认为关雎主旨是“后妃之德” 。之后对其主旨的解释大体上还是限于“后妃之德”的范围,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一般将其概括为“歌咏爱情”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关雎主旨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有关关雎主旨的解释就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大约有三种:后妃之德、思贤才、君子思淑女。1、后妃之德诗大序开篇曰:“关雎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 1 即赞美后妃的功德。从汉代到清代, 关雎的主旨解释一直沿

6、用“后妃之德说” ,宋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也说:“关雎 ,后妃之德也,孔子之叙书也,举起所谓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 ” 2 由此可见 , “后妃之德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思贤才毛诗小序则解释关雎主旨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正义则解释为“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的比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窈窕悠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害善道之心,止是关雎诗篇之义也。”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7、社,1980.9.朱熹.诗集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99:3.3、君子思淑女我们从关雎的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君子对淑女的可遇而不可求,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呼之欲出。此外,诗志也说:“只窈窕淑女二语已定此为君子思淑女也,若作宫人辗转反侧便无谓。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语,已尽此诗之妙”事实上,我们细细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后妃之德说”、“思贤才说”以及“君子思淑女说”出自“同宗”,可以说它们都是“后妃之德说”的衍生发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关雎主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理论学说在中国很流行,那时候传统文化几乎都被放置于糟粕的境地,学者们对诗经有了新的定义,对关雎主旨的界定也发生

8、了变化,大致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古代歌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学革命的倡导人胡适明确提出诗经未经孔子删定,只是慢慢收集起来的一部古代歌谣,他在谈谈中说:“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可以做社会历史的材料” 4那么,作为诗经首章的关雎无疑是一首古代歌谣,其主旨所表达的就是淳朴美好的爱情。2、民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从古代歌谣当中衍化而来的,它认为关雎是无关乎贵族、礼仪、贤德、教诲的一首再单纯不过的爱情诗,它歌颂了古代男女之间美好的相思之情,体现了原始的纯粹爱情。3、婚嫁歌这种说法更为具体,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在周南、召南里,有几篇民间的结婚乐曲,和后代的撒帐词等有些相同。

9、关雎里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明是结婚时的歌曲。” 5胡适.谈谈诗经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30.综上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学者们普遍抛弃了“后妃之德说”,而总以“歌咏爱情”概括主旨,其前后变化可见一斑。二、后妃之德并非无理之说“后妃之德说”最早是在毛诗大序中提出,开篇明义:“关雎,后妃之德也。”除了三家诗的“刺康王”说,“后妃之德”已经是最接近诗经创作时间的说法。当然,无论是从关雎诗的表意还是引申义,“刺康王”说都是很牵强的。那么,毛诗所认为的“后妃之德”究竟有无道理,关雎主旨到底是怎样的?借鉴古今学者的一些研究资料

10、,笔者认为,“后妃之德”的说法并非无理之说,而恰恰是关雎主旨所在。(一)属类上的论证提到属类问题,我们首先看诗经的分类,它分为三类:风、雅、颂。风,即国风,是各个地区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大多是祭歌,风雅中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地位低微者。 关雎是国风周南中的第一篇,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郑风等等,周南、召南等都是地名,这两地都是周王京畿洛阳,其他的是诸侯国名。 毛诗曰:“言国风者,国是风化之界,诗以当为别故称之国风 ,其雅则天子之事,政教刑于四海,不须言国也。 ”6一些观点由此认为, 关雎既然是说后妃之德,那么按照毛诗所言就应该将其纳入雅中,所谓“风化之界”已不能限定后

11、妃之德了。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十五国风中, 周南 、 召南都是说周王的,而不是诸侯国,这些从地名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此外, 孔颖达疏也明确提到:“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不直名为周 ,而连言南者,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因此,周南、召南是说周王而非诸侯。国风本就是各地风气,只是用乐调加以区分罢了,所以,国风这种天下之风化包含王风就不奇怪了。 以上的一些论证只是为“后妃之德说”提供了可能性,周南是“王风” ,那为什么说是“后妃之德”呢?毛诗正义解释为“上既总言二南 ,又说关雎篇义,覆述上后妃之德由,言二南皆是正始之道,先美家内之化。. 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毛

12、诗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9.”这里明确讲了关雎主旨,即后妃之德的原因,正如正义所言, “二南之风,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德者,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是以诗者歌其性情。 ”按照这些说法,后妃之德说不无道理。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都是牵强附会之说, “只是歌咏爱情”的说法普遍流行,这实际上与学习西方文化有很大关系,鉴于当时文化改革的需要,文化改革的领导者们就极力摒弃先贤的说法,将诗意回归为本义,认为其主旨是“歌咏爱情”不能说错误,但是其浅显我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二)意象、释义上的论证纵观关雎全诗,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有很

13、多的意象,雎鸠、淑女、君子、荇菜、琴瑟等等,此外,诗中一些字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这些并非简单的比拟和用字。1、意象明代吕坤在闺范中解释雎鸠说:“雎鸠之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荇菜之物,芳洁而不污秽叶浮而根沉潜,物之窈窕者也。文王天下之圣人,难乎为配。太姒天下之圣女,足配文王。彼其女德素闻,宫人一见欣喜,而言是淑女也。德容深潜而不浅露,安靜而不轻浮,如此窈窕,于我君子,和乐而不乖戾,恭敬而不媟狎,真一德相成,两美相并矣。所以未得而优思,既得而喜乐如此。” 7由上可见,雎鸠鸟就如同是鸳鸯一样,荇菜也是一种芳洁之物,它的形态窈窕多姿,用来形容淑女再贴切不过了,这些意象的选择很符合

14、诗意。然而,在本义探微一文中,作者这样说:“毛诗曰关雎,后妃之德也,而纵观全诗,没有像大明、思齐那样,将文王、大姒的名字写进诗中。因此,关雎为后妃之德有些牵强附会。” 8其实不然,我首先来看“君子”,说“君子”是一个意象是有其原因的,在十五国风中,我们很难看到有像雅中那样的直呼其名的,就如周吕坤.吕坤全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08:34.陈飞.诗经关雎 本义探微 J.现代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9):7.南中的葛覃、卷耳等名篇都没有。诗经有三大艺术手法,即赋、比、兴,而“比兴”这一手法在国风中有很多运用,君子作为一个意象比的是谁?很容易想见,在那个时候,君子不是什么人都能称呼的,

15、它是对贵族男子的一种称谓,那么属类于国风周南中的贵族男子还会有谁呢?疏曰:“然则关雎 、 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 、 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自,从也。从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先王,斥大王、王季。 ”这里说的已经很明白,这个贵族男子正是周文王,那么, “淑女”自然就是太姒了。如果还不能说明,我们再来看“琴瑟” 、 “钟鼓” 、 “荇菜” ,它们依然是贵族的象征,在那个时候,平民百姓是没有琴瑟、钟鼓这些乐器的,能用这些乐器来取悦“淑女” ,岂能出自民间?而全观诗经 ,采摘这些野菜的都是宫廷中的女子,比如“卷耳” 。那么, 关雎是一首民歌的说法就不攻而破,说其为婚嫁歌也是有些牵强,贵族奏乐并不一定就是在嫁娶之时,即使是周王娶亲,天子婚嫁不可能和平民一样,婚嫁歌自是民俗的说法,则不切合实际。 关雎主旨为后妃之德是合乎其理的,并不是牵强附会之说。2、释义关雎中有些字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我们以“逑”字为例,毛诗解释“逑”字说:“匹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