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98124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版生物学教科书总体介绍时间:2010-02-27 08:25来源:未知 作者:hcjuan 点击: 次王振芳 (菏泽市教学研究室 274016 ) (一)教科书的册次及单元划分 全套教科书共分四册。 1.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认识生物 第一章 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二章 严整的生命结构 第三章王振芳 (菏泽市教学研究室 274016)(一)教科书的册次及单元划分全套教科书共分四册。1.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生物 第一章 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二章 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三章 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四章 生

2、物的分类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第四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第三节 动物的行为 第四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细菌 第三节 真菌 第四节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物

3、圈中的人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四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五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 第一节 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 第二节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第四节 关注心血管健康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

4、卫生保健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三节 安全用药 第一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依赖 第二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节 保护我们的家园3.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物种的延续 第一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第二章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三章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花的结构和类型 第二节 传粉与受精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第五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节 芽的类型和结构 第七节 植物的无性生殖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婴儿的诞生 第二节 青春期发育 第三节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遗传

5、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三节 性状的遗传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第四节 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 4.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生命的演化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七单元 生物技术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第二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第一章 生态系统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第一章 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第二章 现代生物技术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人类的进化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第二

6、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一节 发酵技术 第二节 食品贮存 第一节 基因工程 第二节 克隆技术 教科书如此划分教学单元和安排教学内容,旨在先让学生对生命现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过渡到对生物各个类群直至人自身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包括人自身)的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等规律;然后,将学生的视野拉回宏观的生态系统及其保护;最后,介绍生物技术及其与人类生活、社会和未来的关系。可见,本教科书从整体上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并且在每一部分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上也都力求体现这一主题。例如,从章节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在动物、微生物部分

7、增加了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一设计围绕“人与生物圈”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螺旋式上升方式,力求加深学生对生物圈的认识和关心,使学生建立与生物世界、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理念,认识到人类乱砍滥伐树木、过度利用草原、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和污染环境等行为的危害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而逐步确立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1. 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本教科书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力求全面体现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8、和内容要求,继承传统教科书的精华,吸取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选取有现实意义的和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物科学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编排、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有效地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途径,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物学素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 教科书的主要特点(1)通过“任务驱动”,加强“过程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力求采用“问题情景形成知识、理念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教

9、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设立了相应的情景,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教科书把“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和“探究实验”等编排在先,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积极思考,经历真正的探究,从而体验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来说,“实验”和“观察与思考”的内容是没学过的新知识,“实验”和“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样安排,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期达到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目的。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提高创造思维和能力。此外,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

10、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作用。(2)教科书内容具有开放性,以满足不同条件学校的教学和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教科书在内容的选取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这对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了充分的空间。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立知识拓展栏目“相关链接”和“课外阅读”:教科书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生物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资料。“相关链接”、“课外阅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生物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延伸等,目的在于使部分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生物学知识、研究生命规律。 教科书的检测体系分层要求: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思考

11、与”和“应用与实践”。其中,“思考与”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或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属于基本要求;“应用与实践”则仅仅面向有条件的学校和对生物学学习有更多需求的学生,以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和方法,属于较高要求,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多样性:例如,教科书第17页“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实验内容,教科书中所提供的两组实验,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让每组学生只做其中任一个,也可两个都做。许多实验的实验材料、内容等,也都是可以替换的。 许多问题的答案是不固定的:例如,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举出其他

12、的例子吗?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科书中所设计的“活动”,有些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有的则不能当堂完成。如“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在课堂上学会调查方法,而调查统计过程要在课外才能完成。(3)人文精神与科学理念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科书注重引用传统文化资源和喜闻乐见的文学材料,将人文精神与生命现象、规律或者科学理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客观的描述。例如,以与所述内容相关的名诗佳句或谚语等为切入语,不仅使文字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人文品味,还可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等。(4)围绕“人与生物圈”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13、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体现了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落实。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A.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营造人类持续繁荣的环境

14、,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资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对环境的损坏行为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并使其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B.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树立起生态学观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学会健康地生活。C.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生物科学的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了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仅克服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的弊端,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也有利于学科内综合。教科书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这是教科书编写上的一大突破。(三)教科书的栏目设置本套教科书共设有“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实验”、“演示实验”、“探究活动”、“调查活动”、“思考与”、“应用与实践”、“相关链接”、“课外阅读”、“网站与书库”和“回顾与总结”等10多个栏目。现分类简要介绍如下:1. 观察与思考和分析与讨论“观察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