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8039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考试复习要点公路建设造成的环境问题:(1) 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3) 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风貌,造成环境损失;(4) 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5) 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复习内容:一、影响途径二、影响类型、范围三、评价等级、范围与重点四、案例一、影响途径(一) 、施工期1、施工期过程组成:路基施工、桥涵工程、隧道工程、站场工程、辅助工程、取弃土(渣)场2、施工期影响途径:(1)路基施工:指开挖和填筑为主的施工活动。对生态影响的途径主要是

2、改变了线型地表土地的使用性质,一般情况是:占用土地(注意基本农田) ;降低生物量,降低自然系统稳定现状;干扰地表天然的物流、能流、物种流。(2)桥涵工程:指开挖和填筑河道两岸,扰动局部地表现状,特别注意桥墩建设围埝(堰)对地表径流的改变,以及施工引起悬浮物增量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土著种和特有种)的影响,如在迥游产卵季节不合理的围堰,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3)隧道工程:指改变地层局部构造。除产生大量弃渣外,特别注意施工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注意地下水流态的改变引起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影响,进而影响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如贵州岩溶地貌地区隧洞施工曾使地下水改道,四川锦屏山隧道出现大量突发涌水) 。花岗

3、岩地区注意放射性本底调查,施工爆破噪声和振动对居民和大型野生动物的影响,矿山地区注意诱发岩体稳定和地面沉降问题等。(4)站场工程:指改变局部地表土地使用现状。特别注意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偏僻山区诱发城市化和人工化倾向,在天然植被分布良好拼块中开天窗,使生境破碎。(5)辅助工程:指临时用地施工,包括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砂石料场、临时码头、便桥、材料厂和轨排基地等。辅助工程施工主要是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干扰大型野生动物的栖息,以及诱发荒漠化进程(如戈壁地区施工辅助工程扰动了地表稳定的覆盖层砾幂、沙幂、和荒漠草被,激活沙丘;山区辅助工程施工诱发水土流失雅鲁藏布江山坡破坏了草毡土,丘陵地区施工造成大片弃用

4、地,形成沙源,等等) 。注意“大临”工程,指公路、铁路建设中的桥梁厂等,由于占地面积大、施工内容特殊,施工结束后很难恢复,要列专题评价。 (6)取弃土(渣)场:指路基工程、隧道工程等自身土石方不能平衡,需另建取弃土(渣)场,这些场地施工要改变土地利用现状,改变局部生境的功能和过程,特别注意不要占用基本农田、占用生态敏感区域(如繁殖地、育幼地、主要觅食区域、野生动物饮水区和汇水区域、居民点上游、生态用水区域、易诱发荒漠化区域等等) 。(二) 、运营期1、公路、铁路类工程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1)公路、铁路建成运营表现的是线型廊道的特征;(2)线型廊道的阻隔和阻断作用是公路、铁路生态影响的

5、主要原因,这种作用结果常常是长期、潜在、累积和不可逆转的。2、运营期影响途径:(1)线路工程线路工程主要指线路占地形成的条带状区域。路基方案的影响 由于路基可以有全填、半挖半填、全挖等三种方式,也有路基高、低的差别,因此,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区、不同的地质(含水文地质)和不同的生态敏感类型地区,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切割生境,阻断和阻隔生态功能和过程的负面生态影响。 全挖段路基:全挖段路基的生态影响与所在区域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有如下可能的影响。a.形成条件状沟堑,不仅切割生境,改变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也使得大型哺乳类野生动物无法通过;b.阻断区域内某些类型的物流、能流和物种流;c.如果

6、与地下水水位有交叉,可以全部或部分阻断地下水的自然流态,使与地下水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受到影响;d.改变地面流,使与地面径流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受到影响。 半挖半填段:除具有全挖段可能的生态影响以外,由于挖深较浅,对地下水影响的可能性减少,但由于路基高出地面,对地面流影响的可能性增大。对地面流影响的典型区是山脚、冲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上部坡度较大的区域。 全填段矮路基:生态影响途径与半挖半填段类似,但对地下水自然流态己没有直接影响,如果是地下水补给区,则由于对地面流的阻断也要间接影响到地下水。 全填段高路基:除对地下水没有直接影晌外,对地面物流、能流、物种流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有如下

7、可能影响。a.切割生境,改变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道路两侧生境质量差异日益显著,同一物种的生境被切割后,遗因无法传递,种间差异可能出现,生境被压缩后,种群面临绝灭或种群规模变小都有可能发生。b.阻隔地面流,尤其在山区、丘陵以及坡度较大的冲洪积扇的冲洪积平原的上部区域,由于漫流性质的地表水径流流态改变,上游雍水可能引发次生沼泽化和盐渍化,下游生态用水短缺可引起下旱化。(2)桥涵工程桥梁建成主要是与景观的协调,在风景秀丽的地区要注意维护区域整体景观资源的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和综合性,桥梁体量大小,色调配置要经过评价。涵洞是为有明显河道的地面径流等进行的设计和建设,涵洞为减小路基工程负面生态影响有积

8、极作用,有条件的线路要多设。(3)隧道工程:隧道工程建成运行只要不改变地下水自然流态,进出口避免大规模削山辟山,它可以减小穿山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正面作用明显。(4)站场工程:站场工程运行的生态影响与占地面积大小,以及与占地类型相关密切。站场是引进拼块,呈规则的块状,是对自然系统的干扰源,要规范站场人员的行为,一般来讲,负面的生态影响是有限的。(5)辅助工程和取弃土(渣)场:项目建成,所有的临时用地,包括取弃土场都己覆垦。这些地方的生物量可以恢复,但物种组成将有改变,这个影响可能在几十或上百年消除,也可能永远不会恢复所有的物种。二、影响类型、范围(一)施工期公路、铁路由于施工工程不同,直接的生

9、态影响也有差异,主要的影响类型、范围和生态因子的反应。公路、铁路施工期生态影响类型和范围工程名称 影响原因 影响类型 影响范围 生态反应路基工程 开挖、压占土 地 不可恢复 施工范围及周 边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生物量减少,地表覆盖物(植被和其他覆被)消失,干扰地面流(物流、能流、物种流)等。桥涵工程1、开挖、围堰、填筑;2、悬浮物增量局部不可恢复施工范围,下游局部河段扰动局部地表,扰动自然流态;影响水生生物隧道工程 开挖、填筑、 爆破 局部不可 恢复 施工区及声环 境影响区扰动局部地表,可能有干扰地下水流态,惊吓敏感动物。站场工程 开挖、压占 不可恢复 施工范围及周 边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地表覆盖

10、物(植被和其他覆被)消失,干扰地面流(物流、能流、物种流)等。辅助工程 开挖、压占、 扰动 可恢复 施工范围及周 边生物量可以恢复、种群发生变化,用地类型可能改变,干扰地面流(物流、能流、物种流)等。取弃土(渣)场 开挖、压占 可恢复施工范围及周边生物量可以恢复、种群发生变化,用地类型可能改变,干扰地面流(物流、能流、物种流)等。(二)运营期公路、铁道生态影响类型和范围工程名称 影响原因 影响类型 影响范围 生态反应线路工程 切割生境、阻隔、阻断生态功能与过程不可恢复 由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功能和过程受阻全挖段路基 同上,重点考虑:阻隔动物移动,阻隔地下水,改变地面流态不可恢复 由生态因

11、子相互关系决定功能和过程受阻,重点是:生物通道阻断、生境压缩、自然系统破碎化、用水目标受影响半挖半填段基同上,重点考虑对地面流的影响不可恢复 同上 同上全填段矮路基同上,重点是对地面流(物流、能流、物种流)的切割、阻断不可恢复 同上 同上全填段高路基同上,程度加重 不可恢复 同上 同上,程度加重桥梁工程 景观类型改变、 不可恢复 由整体景观协调性决定景观自然性改变涵洞工程 改善地面流 减缓损失 局部 改善受阻地面流隧道工程 可能改变地下水流态不可恢复 局部 用水目标受影响,对地面流态维护有益站场工程 可能形成干扰源 可以控制 局部 多方面影响辅助工程和取弃土(渣)场改变原貌 可以控制 局部 生

12、物量恢复但物种变化三、评价等级、范围与重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与评价范围如下:(1)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 13 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 1 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原则:1)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2)对于 1、2、3 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 和

13、 12km.对于路上交通线路类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 300500m.水上线路类中,江河类包括所经江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陆地;海上类主航线向两侧延伸 500m.(3)评价重点线路施工和建成后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地表土壤使用现状的改变,及其因此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线路对动、植物物种迁移的阻断影响及其由此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等四、案例案例一:某新建公路,全长 120 公里,位于平原地区,路基宽度 28 米,全线共有特大桥 1座,大桥 2 座,中桥小桥 60 座,涵洞 310 道;互通立交 11 处;分离立交 14 处,通道 281道,天桥 9 座,项目总投资为 60 亿元。

14、根据环评现状调查,公路沿线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也无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的稀有动植物种群。公路经过区域为乡村,无大中型企业,距公路中心线 200 米范围内村庄 50 个,学校 5 个,在公路 k10070 米处距公路中心线 220 米还有一乡镇医院。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以下问题:1、环评报告书中应设哪些专题?2、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3、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4、若公路特大桥所跨为某水库,该水库为规划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评价中应提出何种措施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总论、工程概况、自然社会环

15、境概况、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含生态、水、环境空气、声环境)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含生态、水、环境空气、声环境) 、社会环境预测评述、污染防治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公众参与、替代方案、替代方案及工程选线的合理性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2、答: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 200 米以内范围,并包含公路 k10070 米处距公路中心线 220 米的乡镇医院;本项目属新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预计有较显著提高(噪声级增量大于 50db) ,因此根据声环境导则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3、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 300 米以内

16、的范围,并包括涉及的取土场、临时用地等,工程影响范围大于 50 平方公里。项目为线性工程,路线部分在平原区展布,生物量、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均小于 50,项目的建设不会引起生物量大幅度减少和物种锐减。因此根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4、答:应提出公路改线避让水源地的措施。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案例二:某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4 车道,全长 80 km,设计行车速度 80 km/h,路基宽度 24.5 m.全程有互通式立交 5 处,跨河特大桥 1 座( 1 750 m) ,大桥 5 座(共 1 640 m) ,隧道 4 座(共 3 800 m) ,其中单洞长隧道 1 座(2 400 m) 。公路位于规划未建成区,起点接城市环路,沿线为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 50300 m,线路穿岭跨河,沿山谷行进,过山间盆地,有支线通向旅游区。该公路征用土地 640 hm2,其中农田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