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97782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2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林业工程中心可研报告(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4月22日目 录第一章 依托单位情况综述41.1基本情况41.2前期基础条件4第二章 建设目的、意义和必要性52.1建设项目实施的背景52.2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 5第三章 主要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83.1建设内容概述83.2基础建设93.3平台建设 103.4人才队伍建设 103.5科学研究 103.6实施方案 11第四章 可行性分析 124.1 政策保障 124.2 组织保障 124.3 技术保障 124.4基础条件 134.5社会保障 134.6资金保障 14第五章、预期目标和具体

2、技术经济指标 145.1 预期目标 145.2 具体技术经济指标 14第六章 实施年限和年度进度安排 16第七章 经费概算及来源 16第八章 组织管理及相关保障措施 178.1 人员队伍 178.2试验条件、基础设施和设备248.3 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及完成情况 248.4 科研成果、专利发明情况 248.5国际和国内合作情况 248.6 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248.7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25第九章、有关附属材料 27第一章 综 述1.1 依托单位的基本情况依托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属于市级社会公益型研究机构,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高店子106号,现有面积47公顷。全院人员161人,其中在职

3、职工76人,包括高级职称人员20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0人。现有博士2人、硕士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院内科研机构设五个研究所,即森林生态研究所、森林保护研究所、森林食品研究所、苗木花卉研究所和林业信息研究所。管理部门设四个办公室,即行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办公室、产业开发办公室和科研管理办公室。依托本院建有重庆市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市林业司法鉴定中心、重庆市花卉研发中心。重庆市花卉协办挂靠本院。市林科院主要进行森林生态、森林培育、森林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研究,开展花卉苗木繁育、林业实用技术及生物技术推广与培训、林产品检验检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园林

4、规划设计施工、林业工程监理、林业司法鉴定等开发与服务工作。1.2 前期基础条件直辖以来,重庆市林科院在马尾松低效林分改造,三峡库区柏木低效防护林分改造,三峡库区林分结构调整,乔灌草结合造林技术,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主要优良阔叶树种造林试验示范,优良木本花卉培育与试验示范,优良树种工厂化育苗与容器育苗技术、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系统等领域取得7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14项,厅局级奖4项。筛选并开发优良木本植物100余种,培育优良种苗500万株,造林面积达1.2万亩。成果在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德援项目、世行贷款项目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承担在研课题19个,其中,

5、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标准化项目1项,市科委和市林业局林业科技攻关项目5项,院列项目5项,欧盟项目1项。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林业规划设计、林业技术咨询和林业工程监理的等项目150多项,总设计面积超过400万亩,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等林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重庆市林科院拥有投资500万元建成3000m2的综合实验大楼;拥有工厂化育苗实验基地82亩,植物组织培养室360 m2,智能温室1000m2,年生产苗木花卉80万株。依托本院建立的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配备有植物生长室

6、,便携式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图形工作站等中大型实验仪器35台(套)。第二章 建设目的、意义和必要性2.1 项目实施的背景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维护长江健康生命,推进重庆共建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建设,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计划新造林110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都市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17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林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林业年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和

7、1000元,努力把重庆全市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城市。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重要定位;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加强重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规划和水土保存规划,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在水库周边地区设生态保障区和生态保护带。为提高森林工程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推进森林

8、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荒山穷山变秀山宝山的宏伟目标,有必要整合全市涉林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森林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性与共性技术问题展开联合攻关,切实解决工程建设中难点热点问题,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万名基层技术骨干,集成展示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若干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市科委决定实施森林工程重大专项研究项目,包括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及集成示范三部分。在平台建设部分,计划以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为依托单位建设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科委计划投资100万元,市林业局配套100万元。到2012年

9、,建成重庆市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0亩;建设和完善林木和森林土壤分析,GIS信息管理,经济林产品以及林木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三个实验室;以及工厂化容器苗生产线。2.2实施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目的意义全市森林面积4080万亩,森林蓄积量12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林业用地6118万亩,农用地中造林可利用地1137万亩,包括宜林荒山600万亩、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287万亩、可用于造林的四旁隙地250万亩。在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级重大林业与生态建设工程后,一方面造林绿化的立地条件更为严竣,另一方面建设标准更高,工程建设进度更快,从而对林业科技的支撑应用提出

10、了更高的需求。2008年,重庆市提出建设森林重庆的宏大目标,而林业又是森林重庆建设的主力军。林业工程建设是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涉及千秋万代的绿色事业, 重庆森林工程要求见效快,有利于可持续经营,林业工程技术研究在重庆森林工程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林业建设与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用技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理论的发展滞后于技术、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需求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当前森林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需求。重庆市自2000年以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库周绿化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11、,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林业实用新产品、新技术没有在林业工程生产一线得到普及应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一些科学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林业建设科技支撑明显不足,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在重庆森林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建立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利于提升重庆市林业科技研发的力量,从而整理总结重庆林业建设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引种、驯化,培育优良植物新品种、技术和配套产品,凝聚一支能够承担国家级、市级林业重大科技项目,从事林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的队伍;集成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增强森林工程及其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使林业科技在

12、重庆森林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重庆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3 重庆市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必要性2.3.1“中心”是服务重庆森林工程科技支撑的现实需要在实施森林工程建设中,我市林业科技面临艰巨任务与巨大挑战,建立重庆市林业工程中心可以解决当前林业生产中存在的 “技术瓶颈问题”:一是解决三峡库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问题。通过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育基地,可以有效保护三峡库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为优良林木种苗选育提供种质资源保障;二是解决造林种苗质量差的问题。通过建立优良林木种苗选育基地,彻底解决苗木合格率很低,营养状况差,抗逆性弱,造林成活率低,育苗技术及装备简陋的问题;三是解决优质种苗

13、的市场需求问题。建成现代化的工厂化容器育苗生产线,采用现代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培育优质、高效的林木种苗,满足森林工程和其他林业重点工程对优质种苗的巨大市场需求。 三是解决林木种苗“上山”的问题。通过改进简单落后的造林措施与手段。尽可能科学地解决适地适树的问题,提高林分质量。四是解决“重造林、轻管护”的问题。推广林地管护技术与造林质量效益监测成套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造林地的管理,增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管理手段,逐步改变林分树种结构比较单一,以松、杉为主的纯林面积占了96.1%;已经成林的森林有近四分之一为低质低效林;天然次生林比重大,生态功能不完备;森林稳定性差的现象,逐步优化林分结构和及其生态功能。五是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水平低,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在县一级设置了林业科研机构的只有2个,设置了科技推广站的有16个,市一级还没有设立科技推广总站,区县、乡镇等基层林业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林业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林业自身队伍建设等长期处于低糜和停滞状态,林业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科技含量非常低。通过建立林业科技培训网络,提升基层骨干技术素养。六是攻克岩溶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植物恢复及综合治理难题。我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八大重点区域之一,岩溶石漠化土地1300万亩,分布广泛,且呈加剧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