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及课后作业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12797158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及课后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及课后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及课后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及课后作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难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

2、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请同学们欣赏。【出示课件2】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歌词中为什么说“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出示课件2、3】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资料,谈谈自己

3、对课文的感知。4.简介毛主席。【出示课件4】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5.相关资料。【出示课件5】简介,毛主席得知说的话。7.导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后,毛主席对究竟把的遗体运回自己的祖国安葬,还是安葬在朝鲜做决定的艰难过程。 以歌曲导入,学生通过歌词初步了解抗美援朝,激发学习兴趣。了解中朝位置关系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

4、.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6】:(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出示课件7、8】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9】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

5、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板书:(一),毛主席巨大悲痛。(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10】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容。2.

6、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朝(cho zh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jun j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dn dun)炼自己的意志。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拟定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喃喃 起草制定。 踌躇 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三、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的是( )和( )。其中,( )是(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答案】一、朝(cho) 眷(jun) 锻(dun)二、拟定:起草制定。喃喃

7、: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三、 高瑞欣 毛主席 朝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具准备课件导入( )分钟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述,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检查朗

8、读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新课教学( )分钟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橘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出示课件3】呈现电报内容 “电报”是谁发来的?从哪儿发来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4】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

9、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谈话过渡:接到长子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2)【出示课件5】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毛主席回忆起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从中了解到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什么?(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请把“这次怎么会”省

10、略的内容补起来?(a. 这次怎么会了呢?b.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c. 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悲痛心情。简介的成长经历。【出示课件6】的照片学生阅读有关的资料,了解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3)【出示课件7】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后,毛主席的悲痛心情。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的尊重,

11、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交流。)(4)【出示课件8】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板书:普通的父亲)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

12、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心情。(5)【出示课件9】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板书:超人的胸怀)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超人的胸怀。(6)【出示课件10】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示意秘

13、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这段话中“踌躇”描写了毛主席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毛主席在做艰难的抉择。)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

14、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把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出示下面课件) (7)【出示课件1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谁来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出示课件12】马革裹尸出处教师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者部分课文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学生朗读。)三、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