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95291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

2、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3文体资料: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2解释词语:确凿:轻捷:人迹罕至:觅食:渊博:宿儒:鼎沸:高枕而卧:二、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

4、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

5、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

6、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

7、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导学过程】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

8、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二、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总结反思】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

9、会质疑。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2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

10、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衣jn( ) 懒du( ) dn( )子 l( )歌叮zh( ) 徘hui( )zh( )栏恐j( ) 花p( ) 玉zn( )花 p( )公英2填空。(1)本文选自小说,作者,台湾作家。(2)“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11、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又指,还包含有的意思。文中关于“迟到”的回忆属于记叙中的(记叙顺序)。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3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导学过程】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内容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 “我

12、”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二、精读精炼:阅读“有一天,下大雨是她教我跳舞的。”完成以下习题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经过:结果: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爸爸身上的什么特点?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请用“我觉得因为”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

13、对不对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总结反思】三、丑小鸭(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重点难点】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知识链接】1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

14、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记住以下生字词讪()笑吐绶()鸡篱笆()()灯芯()草铰()链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