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2795151 上传时间:2017-09-0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为啥明清时代军人都喜欢在头盔上插根“避雷针避雷针”?深受中亚、西亚元素影响的蒙元甲胄对中国后世甲胄样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元头盔有三种主要形制,无论细节装饰如何均万变不离其宗。第一种;沿袭中原兜鍪样式,盔缨、盔体、抹额、顿项将头部紧密防护。身穿中式札甲,戴中式兜鍪的元军第二种;“钵胄”。早期蒙古骑兵中也大量使用了皮质头盔,盔体以四到五片皮革连接成尖顶深钵状。由此发展而来的胄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两朝头盔,被考古学界成为“蒙古钵胄”。这种胄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顶饰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樱枪,此后的明清两代也大量装备这种形制的头盔,清八旗头盔更是完全以这种“蒙古

2、钵胄“样式为主。元代钵胄早期元代钵胄第三种;笠形盔,这种头盔盔型与南宋时期笠形铜盔基本相同,不但作为军用盔,不少蒙古官员贵族在平时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元代笠形铁盔绘画作品中头戴笠形盔的蒙古骑兵头戴笠形盔的元顺帝,这种皮制笠形盔没有防护功能,作为常服凉帽使用蒙元的残暴统治在持续九十多年后终于引发了汉族的大规模反抗,两淮地区崛起的红巾军在朱元璋带领下推翻了元朝,恢复汉家衣冠,在这个时期,明军头盔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一部分承袭蒙元,一部分模仿宋制。明军头盔蒙元盔型共有笠形盔与钵胄两种:首先是笠形盔,明军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定陵出土明铁盔明军一般制

3、式明铁盔明代笠形盔与元代笠形盔有两大区别:第一,为了留出发髻空间,盔体加高;第二,盔檐变平。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头部装备。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的盔型中各种四瓣、六瓣、八瓣明铁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顶饰金珠红缨,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构成盔顶,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出警入跸图中头戴明铁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其次,钵胄也是明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盔型。该盔与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明军钵胄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而蒙元钵胄顿项为一体式带护喉的风格,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异。明军钵胄盔体明军中式盔主要装备少数将领和锦衣

4、卫中担负仪卫任务的御前大汉将军,主要以凤翅盔为主。明代凤翅盔由缨枪、盔顶、盔体、抹额、顿项五大部分构成,与宋式凤翅盔不同,明军凤翅盔护颊较浅,形状更为圆润,凤翅较小,盔体除抹额外无其余装饰,多数为金银二色。在头盔凤翅两边或缨枪上安装有代表所属建制单位的小角旗。这是中国汉式盔型最后的存在,到了清代,凤翅盔从军队序列中完全消失。头戴凤翅盔,手持金瓜的明代大汉将军万历与随扈大汉将军佩戴的凤翅盔有清一代,可能出于统一制式考虑,清军全部佩戴钵胄,和明代一样,清代钵胄也是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但是其缨枪加高,顿项再次变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纽约博物馆抚远将军甲胄头盔乾隆皇帝大阅甲头盔清初钵胄沿袭明制,缨枪较短,盔形较圆,如努尔哈赤甲胄所配头盔就是这种类型。清入关立国后,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越来越华丽。清代掐丝工艺水平十分高超,清军高级军官头盔大量使用镂空掐丝装饰。以纽约博物馆清抚远将军头盔为例,此盔缨枪、盔顶莲座、盔体上的花纹和满文经文全部都以掐丝镂空工艺制作,呈现镂空花纹,异常精致华丽。乾隆大阅甲所配头盔缨枪、盔顶、盔体采用同样工艺,饰以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精致程度更是令人咋舌。抚远将军头盔细节曾国藩钵胄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本文作者:冷兵器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