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944960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 数学组:许丽娜 我省自2006年暑假后开始所招的高中新生,使用新教材进行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试验。新教材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比过去减少。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这使“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2、意义。为适应新教材,搞好衔接教学学法指导的研究,必须研究设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下面就如何处理初高中数学衔接谈谈看法。一、 印发讲义,力求讲义(1) 展示教学目标,优化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

3、针对性、可测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展示给每个学生,使整个学生的尝试学习活动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克服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行为变得明确、具体、可测,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优化思维品质现代教科书及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新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鉴于此,我们的讲义,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尝试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逐条有步骤、有层次、

4、有轨道地完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地表露出来,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具体来说,对于新课引入,在讲义上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即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而在完成知识尝试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思索,使学生思维经常保持活跃状态,反馈和评价知识的学习水平。此外,还要重视运用准确的,科学而又简明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形进

5、行严格的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3)通过目标形成训练,优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讲义中,设计了“目标形成训练”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新授知识,形成能力,达成目标。作为可操作性很强的形成性训练,是“训”和“练”这一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渗透、转化直到统一的活动。形成性训练的目标要求相对集中,体现阶梯性,既力求当堂达标,又要与单元目标一致,体现出整体性和反复性。为了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目标形成训练可采用题组训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训练、多题一解训练、纠错训练等多种形式。二、科学指导学生阅读讲义,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

6、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所以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可尽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

7、定。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可以适应高中较高强度的学习。三、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1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而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把这

8、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2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产生探索问题的愿望和动力,改变传统的

9、注入式教学法,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3通过目标形成训练,巩固知识的形成过程目标形成训练的核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点的设计要从能力训练着眼,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入手,训练的策略始终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主动性。训练过程要先后有序、层次清晰、衔接自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分明;反馈及时、高潮迭起。训练步骤要环环相扣、逐步递进,使师生的训练活动有张有弛、疏密有致。 在目标形成训

10、练中,通过启发学生自己去想,独自发现和探索;及时的小组议论和教师的精讲点拨,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解题中的“闪光点”,要充分肯定,发现错误要找出症结,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四、 利用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 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也可把这一研究

11、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在实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年龄较少,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不求甚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不能稳定持久;有的顺利时洋洋自得,遇到挫折时又一撅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初高中衔接的方法指导。高一开始实施时,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要及时检查反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善于引导,以确保初高中衔接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尽快形成自觉规范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