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94478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淮安钦工中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单元过关测试人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度单元过关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核内容:政治常识:第三课 命题、审校:陈志亮 制卷时间:2006年9月21日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1.列宁说:“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这是因为 A.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政权的 B.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一致 C.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集中代表者,又具备领导政权的条件 D.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

2、属性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由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这说明 A.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 B.任何国家政权都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C.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性质相一致3.关于阶级、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党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灭亡而消亡B.政党、国家都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工具C.政党通过国家政权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D.任何政党都只代表本阶级的利益4.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A.是否有组织和纪律性 B.是否代表本阶级的根本利益C.是否

3、有自己的政治纲领、领导集团 D.是和国家政权紧密联系5.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 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不是以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作为政治目标A B C D6.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上看,“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这句话反映的正确观点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国家政权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性质相一致A B C D 7.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于200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

4、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事实表明 A.中国共产党行使经济职能 B.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D.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经济领导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 B.中共中央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C.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组织 D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决定的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用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 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大政方针A B C D 10.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行政 D.依法执政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和领导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民主集中制 C.依法治国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 B.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C.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3.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

6、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4.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因为 A.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它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C.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D.它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15.在下列资本主义国家中,既是总统制共和制,又是联邦制、多党制的国家是A.德国 B.法国 C.巴西 D.美国16.某国有三个政党组成联盟共同执政。后来其中一个撤回了对其联盟的支持,是执政党成了议会中的少数派,总理被迫向总统提出辞呈。该国的政体和政党制度是 A.总统制共和制和多党制 B.民主共和制和多党制 C.议会制共和制和多党制 D.议会制共和制和两党制1

7、7.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 A.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维护和夺取国家政权 D.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18.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每年3月,我国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同时召开例会。据此回答1920题:19“”的共同之处是 A.二者成员都是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 B.二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机关 C.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D二者都是我国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0“”的联袂召开 A.便于人大和政协两个国家机构共商国事 B.

8、便于加强中共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思想领导C.便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D.便于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实现国家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21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他们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政治联盟B他们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C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对象222004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 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23.中国

9、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点是:A.前者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后者是轮流执政的关系B.前者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后者是根本对立的关系C.前者都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前者有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后者有共同合作的经济基础24.在我国,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与中共中央的关系是 A.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B.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C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

10、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25对政党的产生和消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B.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就有政党C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D.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26.有人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新理念形象地概括为“紧握人民的手,管住官员的手,打造无形的手,强化服务的手,缔造和平的手。”这表明 A.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等无形手段的调节作用C.党认真履行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D.党始终把反腐败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7.中国

11、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就要 A.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B.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C.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D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28下列关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C.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9.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赋予各民主党派以参政权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30.2004年9月21日上午,首都各界代表700多人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人民政协A是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C是我国的国家机构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31、2004年,上海市政协共有160位委员参加了对本市26个职能部门政风、行风的测评工作,并提出了大量建议和意见。这体现了A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B人民政协是我国的政权机关C政府决策民主化的要求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