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793303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言文学1001班白蓉1013030101 安徽戏剧介绍 1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 又称双条鼓 流行于明清时期 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 一人击鼓 一人击锣 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 2 由来 凤阳 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 但是 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 凤阳花鼓 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 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3 简介 凤阳花鼓 流行于明清时期 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 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 曲目有近百种 主要有 凤阳歌 鲜花调 王三姐赶集 秧歌调 等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 许多人家离开家园 以打花鼓唱曲为生 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

2、征 根据清代的记载 早期花鼓 音节凄婉 令人神醉 4 歌舞形式 演唱形式 童声 民间 娱乐 流行 伴奏 凤阳花鼓的打法 舞步 花势 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 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 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气氛更加热烈欢快 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 名声越来越大 凤阳花鼓已在多部影视片中出现 并在全国表演和比赛中获奖 走出国门也获得赞誉 5 地位和现状 地位 2006年5月20日 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 21世纪以后 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 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 敲凤阳花鼓 唱经济大戏 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

3、鼓文化旅游节 目前 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 其中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需要保护 6 链接1链接2 7 黄梅戏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与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 以明快抒情见长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 以真实活泼著称 其源于湖北 安徽 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 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 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 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 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 怀腔 皖剧 8 简介 黄梅戏原名 黄梅采茶调 渊源于唐初 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 赣三省毗邻地区

4、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 产生和流传于皖 鄂 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 江西调 桐城调 凤阳歌 受戏曲青阳腔 徽调的影响 与莲湘 高跷 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又在吸收 罗汉桩 青阳腔 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 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9 剧目及演员 剧目 解放以后 先后整理改编了 天仙配 女驸马 罗帕记 赵桂英 慈母泪 三搜国丈府 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 创作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 历史剧 失刑斩 玉堂春 现代戏 春暖花开 小店春早 蓓蕾初开 其中 天仙配 女驸马 玉堂春 和 牛郎织女 相继搬上银幕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演员 严凤英 王少舫 张辉

5、 黄新德 吴琼 马兰 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10 余秋雨及其夫人 马兰 马兰第六届 金鹰奖 最佳女主角奖 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 严凤英 马兰第四届全国戏曲梅花奖 主演莎士比亚戏 无事生非 11 唱腔伴奏 唱腔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 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多用 衬词 如 呼舍 喂却 之类 有 夫妻观灯 蓝桥会 打猪草 等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 常用于大段叙述 抒情 听起来委婉悠扬 有 梁祝 天仙配 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 平词 类唱腔的表现力 常用于大段抒情 叙事 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 突破了某些 花腔 专戏专用的限制 吸收民歌和其他音

6、乐成分 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伴奏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 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12 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 二小戏 三小戏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 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 正生 小旦 小生 小丑 老旦 奶生 花脸诸行 13 语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 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其特点为 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 二 三结构 十字句大多是三 三 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 十字句为框架 字数可压缩或增扩 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14 地位及荣誉 地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7、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誉 1990年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三届 乌金奖 特等奖 1991年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桃花扇 第十届 大众电视 金鹰奖 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1993年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半把剪刀 全国第九届戏曲电视剧 飞天奖 二等奖 1996年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家 中国戏曲音乐 孔三传 优秀作曲奖2001年 黄梅戏 生死擂 荣获第21届 金鸡奖 最佳戏曲片奖 15 链接 16 庐剧 庐剧 旧称 倒七戏 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庐剧曲调清新朴实 优美动听 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清末以来 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 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

8、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 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 门歌 端公戏 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17 简介 庐剧原名 倒七戏 又名小倒戏 到集戏 捣七戏 稻季戏等 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 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 皖西 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 因其创作 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 古属庐州管辖 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18 剧目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 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 本戏以爱情 公案等为主要内容 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 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 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 彩楼配 药茶记 天宝图 柴斧记 借罗衣 打芦花 讨学钱 休丁香 雪梅观画 放鹦哥 卖线纱 等 19 唱腔 庐剧在安

9、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 中 下三路 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 霍山 肥西 舒城一带 音乐粗犷高亢 跌宕起伏 带有山区特色 称为 山腔 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 南陵 繁昌 马鞍山 当涂 泾县一带 音乐清丽婉转 细腻平和 显出水乡风味 称为 水腔 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 定远 肥东 巢湖 无为 和县 含山 庐江一带 音乐兼有上路 下路的特色 明快朴实 自然清新 20 起源与发展 庐剧起源 无史料可考 据老艺人相传 在商报曾以 盲艺人考证庐剧源自霍山 为题 报道了 西路庐剧 的领军人物之一 年近八旬的盲艺人李儒瑶 20年前凭一部明朝 涂氏宗谱 和自己的现场演唱 征服了业界专家 庐剧的发源地在大别

10、山区的霍山县 从此一锤定音 庐剧的确切形成年代 目前尚无定论 但从其历史上的记录来看 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1985年 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刻的石碑 禁约计为四条 第二条即提到倒七戏 这块石碑的发现 不但证明了倒七戏这一剧种名称在130多年前已经出现 而且对其产生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线索 即倒七戏这一剧种形成的年代 能追溯到1840年前后 清代道光 咸丰年间 合肥人李鸿章还曾经用家乡的庐剧 俗称 倒七戏 代替过大清的 国歌 呢 21 价值 文化 庐剧虽只有数百年历史 但它内在的人文精神 生活习惯 行为范式 言语传承 心灵契合却是多种因素的历史积淀 交汇 融合而成 从庐剧的产生来看 它是在大别

11、山一带的山歌 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基础上 吸收了锣鼓书 门歌 端公戏 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其剧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的特点 历史 庐剧的剧目更多表现的是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 反压迫斗争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剧有幸生存在中国革命摇篮之一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这就成为刚刚迈入新社会的戏剧工作者最好的创作素材 几十年来产生了直接讴歌革命战争的 程红梅 妈妈 尼姑投军 霜天红叶 鸳鸯鞋 以及间接表现革命战争的 野菊花 等 22 现状 庐剧造就了丁玉兰 孙帮栋 王本银 鲍志远 张丽霞 王鹏飞 武克英 汪宏云 陈其英 李道周等一批著名演员 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多种因素 后备人才匮乏 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 与黄梅戏相比 庐剧正好缺少像马兰等人这样承上启下的整整一代演员 错过了第二次大发展的良机 使原本与黄梅戏之间不大的差距拉大了 在庐剧舞台上 虽然也出现一些像 妈妈 程红梅 好人王科长 鱼水浪漫曲 陷巢州 鸳鸯泪 点状元 这样的优秀剧目 但也只是在平静的大海上激起几朵浪花 不久便又重归寂静 究其原因 是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成正比例关系的 因此必须呼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庐剧的力度庐剧在今天仍然有市场 有观众 演出庐剧还往往会产生轰动效应 说明庐剧的根扎在民间 我们要珍惜这种观众缘 注重发展和维护好基本观众群体 23 链接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