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五大淡水名鱼与古词中食鱼文化 组图.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9KB
约23页
文档ID:127926282
我国五大淡水名鱼与古词中食鱼文化 组图.doc_第1页
1/23

我国五大淡水名鱼与古词中食鱼文化 组图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唐 李白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注:汶鱼即泰山赤鳞鱼,螭霖鱼唐代大诗人李白漫游到泰山脚下,尝了赤鳞鱼后,写下了这首《酬中都小吏》诗,借山东人用泰山名鱼招待远来的客人,描述山东人的热情豪放上杜元颖相公 唐 王建学士金銮殿后居,天中行坐侍龙舆承恩不许离床谢,密诏常教倚案书马上唤遮红觜鸭,船头看钓赤鳞鱼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泰山“神鱼”螭霖鱼:鱼头似龙见光变黑 离泰山便死神奇的泰山螭霖鱼,生长在泰山海拔27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涧溪流中,是泰山山泉哺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对生存环境条件要求很高,随环境不同身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变化,颇具观赏价值螭霖鱼安静,且极其胆小,听到脚步声或见到人影晃动,便迅捷地游入石缝中躲藏,野生的螭霖鱼非常难以逮到以前有人试着逮到它并带下山去,但很难繁衍,因此当地素有“螭霖鱼不下山”的说法也正因为这种特性,螭霖鱼被奉为我国五大名鱼之一螭霖鱼还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美味,其成鱼长不过20厘米,肉质细嫩,味鲜美而不腥,传说古时曾作为向朝廷进奉的贡品。

螭霖鱼还可入药《泰山药物志》载:螭霖鱼方头巨口,龙须龙目,全首似龙而无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因其还有补脑益智,生清降浊,养颜补气,延年益寿,明目聪耳,坚齿健身之功效泰山螭霖鱼也叫赤鳞鱼又名石鳞鱼、时鳞鱼、斑纹鱼,为我国鱼类珍品,产于泰山山涧细流中,成鱼长不过20厘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名贵肴馔,还可以药用   泰山赤鳞鱼是一种小型野生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成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过百克体侧扁,腹部圆,头小吻钝体暗褐色、腹白,背部微显蓝色体被细鳞,两侧鳞片微黄,背鳍、尾鳍灰黄色,其他诸鳍桔黄色生殖季节雄鱼色彩鲜明,鳍呈桔红色,吻部及臀部缀以白色珠星,甚为美观其鱼体色还会随环境而变,或深或浅   赤鳞鱼属底层鱼,喜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养殖条件要求严格泰山溪流以砂石为底,石上富生藻类,溪水常流低温,经流弯曲,含氧丰富,各种矿物质含量低,正是赤鳞鱼特需的生态环境赤鳞鱼离开泰山水不易成活,自古有“赤鳞鱼不下山”之说   泰山赤鳞鱼为我国五大名鱼之一,自然资源量十分稀少山东境内虽多青山秀水,但除泰山外,其他水域中均不见其踪迹据载:“该品甚难蓄养,每蓄缸中,天暑则死,天雨则飞,时时跳跃缸外,必得大缸深水安置荫中,缸口以竹编盖盖之,十活一、二,亦不见长。

近年来,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使赤鳞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生长,打破了“赤鳞鱼不下山”的说法  泰山脚下已基本建成两处养殖基地,并将部分鱼苗放归自然水域,增殖自然资源   赤鳞鱼含脂量甚高,据传,夏日置鱼于石上曝晒,鱼肉可化油而流,只剩鳞片和骨架该鱼香而不腻,鲜而不腥养螭霖之水,盛螭霜之器,用之泡茶,绝对不腥”曾为清代皇室贡品   赤鳞鱼的烹制很有特点炸鱼前需将活鱼冷冻,用毛巾托住鱼体开膛,放进佐料,鱼被投入油锅后,还能窜跃熟后鱼头鱼尾翘起,呈弓形,色淡黄,蘸花椒盐食用,外酥里嫩若清汆赤鳞鱼,佐以姜末、香醋而食,肉嫩汤鲜当今慕名来泰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登泰山、品尝泰山赤鳞鱼为快事太湖银鱼 冰鱼ice fish或玻璃鱼 清康熙年间,银鱼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银鱼是太湖著名特产,春秋时期太湖已盛产银鱼因此,银鱼亦称脍残鱼或王余鱼品种有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等银鱼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银鱼炒蛋、银鱼丸子、芙蓉银鱼和银鱼馄饨等是太湖名菜名点太湖银鱼亦称冰鱼icefish或玻璃鱼glassfish银鱼科Salangidae银鱼属Salanx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

见於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梅鲚并称为“太湖三宝”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东山有“王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冰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

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异名来源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为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银鱼动物形态,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至13,略在体后四分之三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至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至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生存环境与分布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鄱阳湖,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我国的太湖盛产银鱼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  化学成分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9克,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物1.4克,灰分1.0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

性味 《日用本草》:"味甘,平,无毒"归经银鱼营养分析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  功用主治补虚,健胃,益肺,利水①《日用本草》:"宽中健胃,合生姜作羹佳";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利水,润肺,止咳";③《医林纂要》:"补肺清金,滋阴,补虚劳";④《随息居饮食谱》:"养胃阴,和经脉"相关传说从前,水晶宫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银果,女的叫银花一日,龙王派他们俩到人间查看生物生长情况在人间,他们看到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十分羡慕以后,它俩的感情日益深厚,于是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相敬相爱的自由生活,再也不愿回水晶宫了后来,龙王知道了着这件事,认为银果、银花违犯令条,罪不能容,便派水兵水将,将他们捉拿回宫问罪,并传旨将银果、银花打出水晶宫,永为全身透明的小鱼从此,银果,银花只能在浅水处游动他们感情深厚,银花在人间有身孕了,肚子日渐大起来,游动也很缓慢银果随着银花总不远游,并为银花寻找食物不料这又被龙王知道了,龙王顿时大怒,即刻传旨,不许出生银果、银花一听,悲痛万分,相互流泪不止。

银果说:“这不是让我们断子绝孙吗?”银花接着说:“我们已是夫妻,怎能没有儿女,我决意破肚而死这样能保全后代繁衍下去说罢,银花便游向碎石,破腹产卵而死银果一见银花死去,他安置好卵子,也很快死去了这是一段神话故事,不足为信但银鱼的生命只有一年,确为事实渔民们捕获的银鱼,不论大小,都是当年的鱼   黑龙江密山兴凯湖大白鱼密山市我国境内大、小兴凯湖地理坐标为东经13059′-13251′,北纬4444′-4524′密山兴凯湖大白鱼,学名翘嘴红铂,俗称大白 鱼,鲤科;体长约50-60厘米,体重2-10公斤,浅棕色,银灰色,腹部白色,眼大,口偏上,下额坚厚突出而上翘,生活于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行动迅捷,善跳跃,性凶猛,以小鱼及挠足昆虫为食兴凯湖大白鱼常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药用价值,亦是国宴上的佳肴兴凯湖水质洁净,营养丰富,利于仔生长,成鱼肉质细嫩鲜美,列为中国五大淡水名鱼之一,是历代贡品,国宴珍品相传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凌府界内时,忽有一尾大白鱼跃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见鱼儿活蹦乱跳,阳光照射,银光熠熠,逗人喜爱皇帝令御厨烹饪,品尝之后,对白鱼的美味大为赞美,从此,江陵府产的大白鱼就被列为贡品。

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中曾形容“白鱼如切玉”,可见白鱼历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春夏季捕获之白鱼,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消水肿之功效,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  上海松江鲈鱼:江南第一名鱼松江鲈鱼仅产于上海松江县西门外秀野桥下,为松江特产,自魏晋以来就闻名全国,其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没有细毛刺,滋味鲜美绝伦,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中国五大名鱼之一松江鲈鱼体型呈纺锤形,长约十二厘米,重不过二、三市两用鲈鱼制作的名菜,有被誉为“东南佳味”的鲈鱼脍、鲈鱼羹等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松江府,吃了一碗当地的鲈鱼后赞不绝口,于是,这种鲈鱼更名为“松江鲈鱼”,并被誉为“江南第一名鱼”鲈鱼之美,天下皆知,否则怎会有晋人张翰的一走了之与“莼鲈之思”?据《晋书 文苑 张翰传》记载,西晋时期,江南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一年秋天,西风乍起,寒潮将临,他忽然想起家乡的鲈鱼和莼菜正是肥美之时,随即吟道:“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唱罢便辞官回乡吃鲈鱼解馋去了从此,“莼鲈之思”的美谈流传至今   鲈鱼中,尤以松江鲈鱼最为著名早在明代时,它就与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鱼。

据说,这厮生就异相,一般的鲈鱼只有两腮,而它有四腮,故也称四腮鲈鱼或许正是因为其生得稀有怪异,故甚得帝王将相之青睐  隋炀帝下江南,品尝松江鲈鱼后赞美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乾隆皇帝下江南,偶遇鲈鱼羹后赞不绝口,下令要年年进贡《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写“左慈戏曹操”,说的是曹操设宴,左慈说:“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曹操道:“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操曰:“池中原有此鱼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是四腮     所谓四腮鲈鱼,其实不过是古人眼花罢了这种鱼两鳃前后各有一道凹痕,其形与色如同鳃孔,在鳃盖上又有条橙红色的条纹,看起来极似四片外露的鳃叶尽管长得很异类,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口舌留香,回味不尽遗憾的是,近年来松江鲈鱼濒临绝迹,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我们也只能从古代文人墨客们酒足饭饱之后的慨叹中,感受鲈鱼之美了   唐人杜甫在《泛房公西湖》诗中赞美所吃的莼菜鲈鱼是:“鼓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