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人教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85983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戊戌变法【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戊戌变法【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戊戌变法【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戊戌变法【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人教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戊戌变法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大借外债 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 1 割地 辽东半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 2 赔款 白银二亿两 3 开放口岸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4 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 的内容 危害及影响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使列强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列强争先恐后在中国设厂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 严重地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以商品输出为主以

2、资本输出为主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政治因素 1 表现 西方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资本输出的方式 开设银行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危害 1 借款 2 设厂 3 修路和开矿 4 开银行 总之 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 政治的控制 使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直接掠夺中国资源 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 控制了中国的财政 金融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3、 一 政治因素 1 表现 西方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直接割地 德国强占胶州湾 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7 广西 广东 云南是法国的 势力范围 8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 9 英国把长江流域以及云南 广东部分地区划为自己的 势力范围 10 1898年英国租借地新界 11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并将福建作为他的 势力范围 12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简表 强租胶州湾 山东 强租旅顺 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广州湾 广东 广西和云南 强租 新界 威海卫 长江流域 福建 台湾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

4、深 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政治因素 1 表现 西方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直接割地 美国的 门户开放 政策 美国的 门户开放 政策1 对任何条约 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 各国货物 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3 各国在各自 势力范围 内 对他国船只 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 对中国的影响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从此以后 美国在华势力大大增强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5、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政治因素 2 阶级矛盾 社会矛盾的激化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二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根本原因 1 原因 1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2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 实业救国 的倡导 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并在19世纪末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2 影响 三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要求政治改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政治因素 2 阶级矛盾 社会矛盾的激化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二

6、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根本原因 三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要求政治改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四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2 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1 出现时间 19世纪60 7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 产生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弊端明显 需要寻找新出路 4 主要思想 1 早期维新思想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振兴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 同外国人 商战 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设立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5 评价 作用 A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B 为康 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

7、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梁启超 严复 陈宝箴 康有为 谭嗣同 著书立说 创办报刊 创办学堂 成立团体 上书皇帝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万木草堂 广州 2 康 梁维新思想 材料 布衣改制 事大骇人 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康有为 1 特点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 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托古改制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权宜应敌之谋 主要内容 迁都 练兵 拒和 变法 公

8、车上书 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梁启超 严复 陈宝箴 康有为 谭嗣同 著书立说 创办报刊 创办学堂 成立团体 上书皇帝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中外纪闻 北京 万木草堂 广州 强学会 北京 上海 公车上书 三世说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时务报 上海 变法通议 伸民权 设议院 君主立宪制 冲决君主之网罗 仁学 国闻报 天津 天演论 时务学堂 长沙 用进化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 2 康 梁维新思想 康 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1 启发明智 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 组织力量 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 制造舆论 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减少改革阻力 总之 维新

9、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吴玉章回忆说 当我读到康 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 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 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名 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政治因素 2 阶级矛盾 社会矛盾的激化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二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根本原因 三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要求政治改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四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二 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1 原因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列

10、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 表现 各种改革力量推动维新变法形势高涨 1 康有为呈 上清帝第六书 即 应诏统筹全局折 成为施政纲领 2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宗旨 保国 保种 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影响 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 影响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三 百日维新 1 标志 定国是诏 2 时间 1898 6 11 1898 9 21 3 百日维新的内容 准许官民上书言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减少支出提高效率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类

11、别 作用 内容 局限性 戊戌变法的内容 隐患 让旗人自谋生计 断了旗人的生路 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 隐患 使成千上万名中下层官员及干杂役的普通民众失业 2 经济 4 军事 3 文教 废除八股 设立学堂 出国留学 翻译新书 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精练陆军 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 进步性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步性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 进步性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局限性 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响应 隐患 不仅断了读书人仕途之梦 也威胁到在位官员的升迁 4 百日维新的影响 地位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进步意义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有利于中国民

12、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2 局限性 政治改革 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 行宪法 大开国会 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改革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理论宣传 局限在社会上层 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四 戊戌政变 变法的失败 一 新旧势力的交锋 1 原因 新政措施的推行 遭到了守旧顽固势力的强烈抵制与反对 2 措施 慈禧太后为首 光绪皇帝为首 2 措施 1 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 2 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3 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丧失有力支持 丧失军权 丧失人事任免权

13、 1 革职两尚书四侍郎 2 任命谭嗣同等 军机四卿 3 拉拢掌握军队的袁世凯 4 游说列强 但落空 优势 劣势 封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弱小 无实权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四 戊戌政变 变法的失败 二 戊戌政变 1 导火线 谭嗣同持皇帝密谕 夜访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 经过 1 囚光绪 3 留京师大学堂 其余废除 2 杀六君子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五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4、一 客观原因 1 国内 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2 国际 19世纪末 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二 主观原因 二 主观原因 1 操之过急 急功冒进 经验不足 2 领导力量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完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 依靠力量 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变法 群众基础薄弱 4 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 树敌太多 三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弱小 5 维新派对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存在幻想 六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一 性质 是一次在光绪帝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 评价 1 爱国 3 启蒙 2 进步 最深远的影响 救亡图存 激发了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新学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 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无实权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没有发动群众 大刀阔斧 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 一纸空文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侵略中国 有利的国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