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85560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一、选择题+主观题(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选项B是伯里克利改革内容。2.(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

2、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 1911年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

3、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文中划线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_。概括毕士麻克提出观点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发出感慨的原因。(6分)(2)谈谈你对“它在中国的历史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的理解。(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不同意:近代中国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单纯追求工业化和民主化都不会成功。(脱离近代化分析不得分)(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考查了中日向西方学习一成一败的比较,要求学生从学习西方的层次的角度回答,并要求学生回答作为资产阶

4、级维新派代表的梁启超感慨的原因。(2)考查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政体的认识,要求学生回答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

5、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处无操之过,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处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戊戌政变记(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4分)(3)材料四中关于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3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日两次资

6、产阶级改革的相关知识。4.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

7、业,以资治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1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

8、。(1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分)(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2分) 5. (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10分)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

9、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4分)(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3分)(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1分)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2分)6. (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15分)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

10、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 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

11、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产生的影响。(7分)7. (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15分)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大同)迁往洛阳,促成鲜卑人的一次大规模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汉化。以平城为中心的代都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对人口的承载量是

12、有限的。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向热衷于汉化的孝文帝义无返顾地决定迁都洛阳,走向全面汉化之路。由平城一带迁往洛阳的移民约一百零八万左右,其中包括鲜卑文武百官及士兵二十万,以及这些人的家属。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不愿离开故土的情绪,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冬天住在洛阳,夏天回到平城一带,这些人被称为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雁臣”。这当然是不得已的过渡方式,南迁与汉化的最终目标是不变的。孝文帝后来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渐以洛阳为籍贯,割断与代北的联系。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

13、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分)(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迁都洛阳有何历史作用。(9分)8.(2013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摸底考试)(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材

14、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9. (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摸底诊断考试)(15分)材料一 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 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