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784771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数学解读江苏考试说明.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数学解读2006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江苏卷数学的高考考试说明在全国大纲的框架下,作出了较为清晰的要求和说明。考试说明透露出,试卷将“贴近教学实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试题中每种题型的起始部分均设置一定量的基础题,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另外,对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会保证较高的比例,注重从整体的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设计问题,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使试题达到必要的深度,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通性通法的运用上。2006年高考考纲变化2005年与2006年考纲变化情况:2005 年 考 试 大 纲2006 年 考 试 大 纲导读三角函数部分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

2、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改动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增加理解y=Asin(wx+)中的A、w、的物理意义理解y=Asin(wx+)的物理意义改动圆锥曲线方程部分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改动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增加向量加强了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增加导数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改动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改动2006年高考考纲变化具体情况增 加 内 容删 减 内 容改 动 内 容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3、增加为“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2理科增加“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文科增加“理解圆的参数方程”。3加强了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了解变为理解; “理解y=Asin(wx+)中的A、w、的物理意义”改为“理解y=Asin(wx+)的物理意义”;“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变为“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改为“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理解闭区向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改为“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试卷结构调整情况江苏卷数学考试说明作出了清晰的要求和说明,试题题型有所变化。整卷选择题10

4、小题,较以往少2题,共50分。填空题6小题,共30分,较以往增加6分。解答题5小题,共70分较以往增加4分。高考内容包括代数、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它们在试卷中的占的比例与其在数学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试题难易比例适中。试题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容易题得分率在0.7以上,中等题得分率在0.4-0.7之间,难题得分率在0.4以下。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大致为3:5:2。试题既考查基础知识和方法,又将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质试卷将强调: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贴近教学实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试题中每种题型的起始部分均设置一定量的基础题,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

5、,对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注重从整体的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设计问题,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使试题达到必要的深度,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通性通法的运用上。二、以能力立意是试题的依据,重视对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注重能力考查,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考查在运用知识和方法过程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在复习中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试题将注重创新,加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是数学高考的趋势,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从数学角度对某些问题探究,体现实践能力,对新颖的信息、情

6、境和设问,正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问题的思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复习建议高中数学是由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支撑起来的学科。在高三复习时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不能放松。数学基本知识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的载体,要舍得多花时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失误并不是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还有所欠缺,所以全面复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强知识条理性和整体性是高三复习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基本技能就是基本问题的常规解法,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7、一定要熟练,一定要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程度,力争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毛病。要熟悉每一种基本技能的适用范围、主要特征及常见错误等,做到对基本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加以解决,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复习质量高低的关键都在于是否切实抓好了基础。如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立体几何中的空间线面关系、解析几何中的曲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的重点,这些地方有明显不足必须首先弥补。抓基础不是把书上的结论看一遍,高三复习仍要强调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把握知识的横纵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并牢固熟练地记忆。抓基础离不开做题,要通过解题的思考过程(解题中

8、模糊想法的澄清,不同想法的比较分析)并结合解题研读课本,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基础,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还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系统。高考就是考查应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构建方便于提取运用的知识网络,较好的知识网络能使同学们可以很快地确定解题思路,迅速调集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然后判断答案。只有把整理加工过的知识,依附在思维线索上,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网络

9、的交汇点也是高考所要重点考查的内容,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重视对知识网络的梳理和建构,注意知识网络的交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最活泼的部分,它既可以独立,又可以渗透到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的各个章节,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更是历届高考数学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复习时必须特别注意。其次,要注意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的横向综合问题。如向量的坐标是代数与几何联系的纽带,是代数与几何的交汇点,因此,我们要关注“向量与函数”、“向量与三角”、“向量与几何”等的结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

10、以看出试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常用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消参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坐标法等;数学逻辑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数学思维方法有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常用数学思想有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同学们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在复习中,还应注意老师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运用“三想”即推想、联想、猜想。推想是指从已知条件和求解进行推理,找出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联想和猜想更进一步,运用跳跃式思维大胆推测

11、,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遇到具体题目才能运用自如。重视能力的提高从历年可以看出高考会从进一步加强基础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及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从培养创新方法的角度考查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角度考查数学应用意识;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独立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上述能力表现出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与素养。因此在复习中要认真体会这些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般都愿意多做些题,但切记最重要的是解题质量而非数量,要针对自己的问题有选择地精做,注重解题过程的反复推敲,才能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使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高考复习不

12、仅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有正确的心态,正确对待高考,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只要合理并高效的利用这段复习时间,各方面的技能有质的飞跃也是大有可能的,学习好的同学也不能大意,要学会找出自己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改正才会不断的提高。同学们要摆正心态,正视高考,在高考复习中学会高考、学会提高自己最后,今年江苏省高考试题题型和分值有所变化。整卷设选择题10小题,较以往少2题,共50分;填空题6小题,共30分,较以往增加6分。解答题5小题,共70分,较以往增加4分。总题量变为21题。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在时间上,考生应该用更多时间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填空题的得分率低于选择题,填空题增加将影响考生的得分。因此考生在最后阶段要加强对新题型的适应性训练,准确解答。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