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83169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第四小组成员: 王 鹏 张帅兵 王爱燕 白丽丽 章 静 郑志爱 王维江目 录一、社会化的涵义1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2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2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4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4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5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7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7(1)情境因素8(2)内容因素9(3)社会因素9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10(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11(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12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13(1)理论研究14(2)实证研究:144、员

2、工主动寻求信息研究16(1)信息寻求的内容类型16(2)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17(3)信息寻求的来源18(4)其他员工主动社会化方式18四、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相关变量的研究181、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因素18(1)导师制18(2)员工信息寻求行为19(3)工作类型19(4)个体变量192、组织社会化内容的效果影响193、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关的背景变量20五、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0参考文献22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

3、重要的研究议题。1997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开辟了专刊来介绍组织社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组织社会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国外组织行为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而我国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介绍该方面的研究。 组织社会化这个术语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引介到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因此需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后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因此,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涉及到

4、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和领域。目前,对社会化涵义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学科,即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对社会化涵义的不同界定: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Simmel在其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了“社会化”的概念,用来描述群体的形成过程。这也是社会化的最初涵义。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Parsons(1961)扩展了社会化的研究范围,他认为社会化是个体角色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Koenig(1963)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份子,其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该社会的规范。美国社会学家

5、Horton(1964)指出,社会化是个人将其团体规范内在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才有自我的出现,以区别个人的特性。美国心理学家Morton(1984)指出:“社会化指的是个体从他当前所处的群体或他试图加入的群体中,有选择地获取价值、态度、兴趣、技能和知识的过程。”当代美国社会学家PoPenoe(1999)则把社会化定义为“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84)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奚从清、沈赓方(1989)认为,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指个体

6、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积极适应社会并作用于社会,从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郑杭生(2003)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从上面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化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学的社会化主要是研究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重视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心理学的社会化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认为个体的成长、个性及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社会化;人类文化学则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化,把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注重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

7、行为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化的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运作过程,是个体发展的一种本质属性。20世纪初期的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是注重儿童社会化过程,后又意识到社会化过程并非仅仅发生在儿童时期,在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发生,从而开始了“成人社会化”研究。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组织社会化概念被Schein(1968)引入到组织管理中后,随着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概念。纵观组织社会化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整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组织社会化定义,如表1所示:表1从表1中可以看

8、出,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已经从最初的“学习组织中的工作诀窍(learning the ropes)”,发展到“个人从组织的外部人(outsider)成为欣赏组织价值观、其行为能被组织所接受的组织内部人(insider)”的过程;也从最初以企业组织中的成员转变、适应过程为研究焦点(Schein,1968:Van Maanen,1976),发展到把组织社会化视为是连续的(continuous)和终身的(lifelong),贯穿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Chao,1994)。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组织社会化是个体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该定义可以从以下

9、几个方面分析:(1)组织社会化对象。在已有的研究中,组织社会化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事实上,由于组织社会化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因此除新进员工外,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均是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2)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员工不仅被组织塑造,处于被动接受(passive)地位,而且他们还会通过主动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而居于主动地位(proactive)。(3)组织社会化过程。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伴随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任务。(4)对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社会化是个体的学习过

10、程,在该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进而了解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获得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等。对组织而言,组织社会化的目的是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规范以保持对他们的控制,从而使员工适应所在的组织,增强员工组织承诺,提升组织绩效,降低员工离职率。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在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还是新生事物。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展组织社会化研究己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原因是: 原因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员工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企业新员工较高离职率。研究表明,我国企业新进员工离职率每年大约35%左右

11、。 原因二:在兼并、重组或改制后的企业中,员工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文化和企业使命,是企业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原因三:从员工群体个性看,目前我国大部分新进员工出生于80年代,属于80年代新型员工。他们具有独立价值观、富有创造性、情绪变化大等特质。他们的传统职业道德观念很淡薄,看到周围的人都跳槽,所以自己也就跳槽:他们不喜欢受约束,强调自我实现,主要考虑自己,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受纪律约束小,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员工的流动性很强。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组织社会化问题的探讨还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目前国内在该领域有较深研究的学者有王明辉和凌文辁。那么,我

12、国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哪些?影响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因素是什么?组织社会化对员工行为绩效有何影响?如何使员工和组织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来研究员工组织社会化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成果,为企业对新进员工实施干预培训提供理论支持,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企业组织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有关组织社会化理论,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组织社会化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概括而言,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不确

13、定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认为不确定降低理论是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培训和员工组织信息寻求策略的基础,是解释激励个体寻求信息的一个途径。该理论指出,新员工在刚进入组织时会遇到不同程度水平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Heider(1958)认为不确定理论的主要假设是在进入组织早期和组织互动的过程中,新进员工对所遇到的不确定性,他们本身具有降低这些不确定性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新进员工如同组织中其他成员一样,需要通过多种沟通渠道来获得有关组织信息以降低他们所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工作变得可预测、可理

14、解,让自己尽快融入到企业现实环境中。当不确定性降低后,新进员工将会表现出能够熟练地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较满意和愿意留在组织中(Morrison,1993)。其本质是组织社会化通过降低新进员工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焦虑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调适。Mignerey,Rubin,Gorden(1995)指出,社会化策略影响信息的有效性和获得性,以及新员卜降低不确定的反馈程度。Baker(1995)认为,角色确定是社会化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SakS(1996)也认为,员工在刚进入组织时所接受培训的数量和有效性与他们降低焦虑的水平有关。在该理论基础之上, Mi1ler,Jablin(1991)提出了新进员工信息寻求的模型。(2)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on theory)Bandura(1986,1997)认为个体行为和心理机能可以根据行为、认知/个人因素、环境事件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对组织机能而言,社会认知理论的三个方面被看作是尤为相关,这三个方面是替代学习、角色掌握和自我控制。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将焦点着重放在个体习得社会化内容的方式上,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除了能够通过直接经验来加以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 (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的方式来获得组织社会化的内容。社会认知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