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82739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发展史&ampamp;中药炮制历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唐代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

2、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3、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27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在研制药品、防治疾病中,大量采用中医药,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

4、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纲目等数十种。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吴普本草、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

5、药典编纂委员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发行了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4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对保护人民健康,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药教育、科研事业有了空前发展。中国现有20余所中医学院、药学院设有中药专业,近60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

6、为频繁。国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国际中草药学会均召开了多次。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也不少。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中药炮制历史几千年以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7、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从远古的洗净、劈块、火炙等简单的加工,到后来出现了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

8、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 “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 入盐走肾仍仗软坚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 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 “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缪希雍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

9、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

10、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二、中药炮制的方法:2.1中药净制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2.2软化、切制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

11、效成分被破坏。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 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 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2

12、.3干热炮制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13、2.4湿热炮制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 “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 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

14、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 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2.5辅料(包括药汁)制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 “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

15、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 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2.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 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